松林板厂
19至24岁那五年里,我居住在结霜桥(淡水河)附近茂德路(Maude Road)的租赁组屋,俗称松林板厂。
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小小的房间放了两张双层铁床,在松林板厂锯了三夹板,垫在床架上。记得当时松林的伙计带领我进去栈房,不厌其烦地解释三夹板的各种规格,让我上了一堂实用的木工课。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从租赁组屋搬到称为外郊区的淡滨尼不久后,松林板厂跟着拆除了,在部分原址上建立起松林大厦。
(30多年前搬离茂德路租赁组屋前留影)
清晨缺水的日子
住在茂德路组屋,最兴奋的是从数伙人家同屋共住的老店屋搬到一房一厅的政府组屋,从此有了自家人专属的小厨房和厕所。最狼狈的则是在这里居住的头几个月,碰过数次清晨缺水的日子。
由于组屋的水泵出毛病,起床后没水洗刷,只好提着两个塑胶桶,到楼下的茂德路联络所取水。居民们大多穿着睡衣,惯性地列着队,然后匆匆的赶回家。两台电梯只到5楼,9楼和12楼,等电梯爬楼梯,滋味当然不好受。后来学乖了,隔夜盛了两桶水,以备不时之需。
(前面这片青草地就是以前的茂德路联络所的所在地。远处浅色的多层建筑物以前为松林板厂的一部分)
制冰厂
三五分钟步行距离的双溪路(Sungei Road)是我消闲流连之地。双溪路有两个响当当的俗名,广东人和客家人叫“淡水河”,福建人和潮州人叫“结霜桥”。淡水河是因为这条河的上游源自Upper Bukit Timah,在独立桥下与加冷河交汇入海。至于结霜桥,梧槽河上确实有好几座小桥横跨河面,但在常年如夏的新加坡,没有一座桥结过霜,称为“结霜桥”是因为河畔有一间颇具规模的制冰厂New Singapore Ice Works (1958) Ltd。
(1990年的制冰厂 New Singapore Ice Works Ltd)
制冰厂创建于1930年代,1958年易名加了个“New”(新),于上世纪90年代被夷为平地。据老人家的回忆,战前那家冰厂楼下用来生产和批发冰块,楼上则让小贩冷藏海鲜。在雪柜还不普遍的年代,巴刹的鱼摊、卖冷饮的小贩、渔船、餐馆每天都用到由制冰厂供应的冰块。至于减低冰块融化的方法,是将木屑涂满冰块表层,以达到隔缘的效果,这种十分原始的保冻法现在已几乎绝迹了。当时附近松林板厂的木屑刚好派上用场,物尽其用,十分环保。
(制冰厂地貌已经消失,随之而去的是结霜桥露天市场)
旧货市场
同样在战前,结霜桥露天市场开始营业,摇身成为二手货兼贼赃市场倒是上世纪50年代后的事。每天下午两三点左右,露天摊陆续开裆,冒牌名表、老爷钟、复制卡带、廉宜衬衫、“三洋”电风扇和赌档充斥着几条街道。
(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结霜桥露天市场)
那个年代的三洋(Sanyo)是响当当的电器品牌,电风扇、电饭锅、电视机、收音机、雪柜、冷气机等都深受市民喜爱。三年前,松下电器(Panasonic)全面收购后,68年的三洋品牌走入历史。
至于结霜桥露天市场,经历过80年的风雨骄阳,寿命比三洋长些。过去的旧货摊少说也有一两百个,经过政府多轮管制后不断缩水, 2017年7月10日度过最后一夜。
(结霜桥露天市场的最后一日)
消失中的庶民文化
结霜桥年迈的摊贩和一些民间组织都极力要求政府保留这个地方。不过政府重申结霜桥市场已逐渐失去以往专卖稀有旧货及古董的特色,如今多数货品与邻里商店大同小异,摊贩大可租下临近小贩中心的摊位继续经营。
对自力更生的老人家来说,一天赚十块钱就可以开心的吃三餐喝咖啡了。没有了10元的日子,他们的生计将大受影响。
淡水河悠悠流淌,结霜桥躲过了日战,却避不开时代的命运。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容纳本地流传已久的庶民文化的意愿,永远失去的是摆在眼前的生活原貌。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