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源自法国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国家博物馆以《梦想与现实 Dreams and Reality》为题,展示了巴黎奥赛博物馆收藏的印象派画作,几乎每幅创作都足以牵动人心。当时每一场导览都人山人海,有些访客在导览结束后还会主动向导览员询问,是否可以带领他们重走一遍,感染19世纪社会改革所带来的震撼。
通过那些画作,我们看到了法国社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贫富悬殊的局面:巴黎市区进行重建,19世纪末的摩登都市成为今日的典雅殿堂。资产阶级人士穿着光鲜靓丽的大衣,出现在巴黎的林荫大道;绅士淑女在公园野餐游河,典雅的剧院上演着芭蕾舞;无产阶级成立巴黎公社,妓女劳工生活在阴暗的角落。资本社会处于对立状态。梵高还没发疯前画下法国南部小镇阿尔柔和的《星夜》,米勒以双彩虹点缀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春天》,莫奈迹近变态的以大写意式的笔触画下妻子临终的一幕,….这些触动人心的作品还历历在目。
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国家美术馆以《印象派的丰采》为题,再度展示奥赛博物馆的印象派画作,由于重点不同,看到的是比较艺术性的彩色(光的分色)的演变。因此必须调整心态,以美学的角度去欣赏艺术流派的演变,革命性地打破欧洲书院派的框框,大胆地驾驭色彩构图,颠覆了绘画的常规。
不妨通过一些展示的作品来揣摩19世纪下半期美术的进程:
- 馬奈(Édouard Manet)、雷诺(Pierre Auguste Renoir)从黑色进入彩色的世界
- 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的浪漫主义色彩
- 西斯莱(Alfred Sisley)将水乡浪漫化
- 莫奈(Claude Monet)的不一定是白色的雪景
-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塞尚(Paul Cézanne)、莫奈(Claude Monet)的蓝于绿
- 卢斯(Maximilien Luce)使用纯色作画的科学化彩色与色素理论
- 雷诺(Pierre Auguste Renoir)自我突破的粉红色复古画风
- 莫里索(Berthe Morisot)采用粉红色凸显画中人的温柔。
从黯黑到光亮的过渡期
19世纪中叶,黑色在法国画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黑色被视为最能体现真实世界的生活面貌,画家运用黑色让人物肖像升华。馬奈(Édouard Manet)和雷诺(Pierre Auguste Renoir)等艺术家创作出黑色调的现实意境,开启法国艺术过渡到印象派的先河。
(马奈:Moonlight over the port of Boulogne)
(雷诺:Madame Demas)
(马奈:The beer maid)
比利时画家史蒂文斯(Alfred Stevens)的“沐浴”,是浪漫主义过渡到印象派的代表作,为黑色注入色彩。
(史蒂文斯:The bath)
光影照人的浪漫色彩
沙龙展代表了法国最高艺术权威,当时的评委觉得印象派不入流,缺乏艺术根基,只是草草了事。印象派艺术家只好另谋出路,1874年在巴黎组织了第一届印象主义作品展。路易·勒卢瓦(Louis Leroy)为展览撰写的评论文章,使用了“印象主义”这个名称,从此定名。
印象派摆脱以历史题材作画的书院派方式,倾向于描绘风景与户外写生,通过表现光影的手法突破了传统作画的拘谨,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不再刻意涂上阴影,而是以白漆来淡化其他颜色,使画面更加清晰。
这样的艺术发展,跟巴黎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庞大的巴黎建设项目,让这座人口稠密的中古世纪城市出现了广阔的林荫大道、林园与广场,成为气质非凡的大都会。铁路通车后,画家到巴黎以外的镇乡游览,寻找新的创作素材。
西斯莱(Alfred Sisley)出生于法国的英国人家庭,后来恢复英国国籍。在法国Port-Marly居住的时候,通过画笔为水乡谱上浪漫的色彩。
(西斯莱:Saint-Denis Island)
莫奈(Claude Monet)的冬日雪景不像一往的白,他采用了蓝色、粉红和黄色来表达雪景。这幅名画无缘参加沙龙展,但因为落选而出尽风头。似乎就像历代状元,没多少人留名,反而是落第秀才、被贬官员流芳百世。
(莫奈:The magpie)
从蓝绿争锋过渡到科学分色
印象派很快地迈入蓝与绿这些自然色的境界,蓝与绿是印象派构图里最显眼的色系。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人造色素如翡翠绿和鲜绿色,深蓝深紫色等都陆续面市,让作画的调色板增添了新的变化,可以运用颜色互补来制造对比的效果。
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塞尚(Paul Cézanne)、莫奈(Claude Monet)都是佼佼者,呈现了感觉不一样的法国田园景色。塞尚采用立体化的表现手法,“居高临下”是他的特长。
(毕沙罗:Tour-du-Jongleur lane and M. Musy's house)
(塞尚:Courtyard of a farm)
(莫奈:Harmonic rose)
(卢斯:The Seine at Herblay)
粉红与紫色制造和谐风格
到了20世纪初,粉红色与紫色系列已经成型,缔造最理想的和谐风格。譬如,雷诺(Auguste Renoir)放弃了印象派画法,通过色彩来“复古”,为肖像画注入生命力。这个时期的艺术思潮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色彩已经不再与景物息息相关,而是取决于画家本身的性格,偏重于情绪与氛围的表达,采用柔和的色调带来“流动式和谐”。
现在我们很强调水彩画要有油画的质感,一个世纪前雷诺则将水彩的动感带入油画中。雷诺也甚少混色,而是通过颜色的对比来带出美术的内涵。
(雷诺:Gabrielle with a rose)
莫里索(Berthe Morisot)是印象派举足轻重的女画家,她成为馬奈多幅代表作的模特儿,馬奈则协助她发展个人特色。莫里索的“两姐妹”感情细腻,大胆采用粉红色来凸显女性温柔的一面。
(莫里索:The hydrangea)
粉红色代表女性的娇柔气质,一路来都深受各地小女孩钟爱。然而数年前,有些科学家指出,粉红色其实并不存在,只存在人类的想像中。那是因为粉红色是红色与紫色的结合,而红色与紫色又处于彩虹的两端,波长的两个极端。如果不弯曲彩虹的色彩,使红色与紫色得以混合,大自然不可能有粉红色。理论上,肉眼看到粉红色只是因为红紫光线反射相交。
听起来似乎很深奥,因为我们都相信肉眼所见的。而今颠覆性的,女孩钟爱的,大家看得见的粉红色并不存在,只是虚像。唔…..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