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名词称谓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作出调整。1960年代初,我们称每座组屋的列号为第几座,称每一个组屋单位为每组房屋。譬如当时“一间”组屋,也就是“每组”房屋的建筑费为$4,200,这笔费用已经包括土地、建筑、道路、阴沟,以及行政开销等。
那个年代新加坡人口激增,新生婴儿从战后的4万多人增加到1959年的6万多人。婴儿长大后结婚生子,因此1960年代每年必须提供13,500组新房屋给新家庭之外,还必须兴建新房屋来解决甘榜居民迁徙的问题。简单计算一下,估计每年需要兴建两万组新房屋,也就是每年两万个组屋单位。在赶工的情况下,组屋的设计千篇一律,看起来都像火柴盒,质量也马马虎虎。
1970年代,本地的组屋区迅速增加,继女皇镇之后,大巴窑卫星镇也发展起来,逐步改变人们熟悉的甘榜和城市木屋区的生活。有些人对电梯门打开后,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到非常神奇,特别喜欢玩电梯;有些人不敢跨出电梯,怕会掉下去等。
这时候,“大牌”开始在人们的口语和报章上流行起来。
如今看起来,自家单位的门牌较小,组屋的大牌较大,老远都看得到,所以将第几座组屋称为大牌几号,是合情合理的。
(本地惯用“大牌”这个词汇,譬如第18座组屋,我们会称为大牌18号。)
无“牌”不欢
大牌这个名堂,显然源自民间的智慧。过去的路边摊叫大牌档,便衣警察叫暗牌,都离开不了“牌”。
战前,政府已经给路边摊发出超过6,000份小贩牌照,这些小贩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估计当时还有约4,000名非法流动小贩。
战后的年代,百业待兴,许多失业人士只好做小贩谋生,挑着扁担或推着车子沿街摆卖。政府发出更多牌照给这些路边摊。路边摊必须将合法的牌照裱装起来,好像“大牌”那样挂在显眼的位置,方便地牛(小贩稽查员)检查。
(小贩牌照。摄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至于警察,过去都将牌号展现在制服上,至于便衣警察,则将牌号暗藏起来,成为暗牌。
合法摊贩必须领取牌照,挂牌营业才算合法,暗牌不用挂牌也算合法,真是同人不同命。无论如何,同样离不开“牌”的概念。
因此,组屋“大牌”的词源,可能跟早期的路边摊牌照同出一辙,从小贩摊位“借”来用一用,结果约定俗成,欲罢不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私家车已经不需要张贴路税牌和停车股本。精密的电脑计算与影像辨认术普及化之后,指纹、眼球、容貌等都可以成为身份认证,取代吊在颈项的认证牌。
这样演变下去,是否有大牌消失的一天呢?
相关链接
5 comments: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乡村的消失,住址上的 ‘大牌’ 成了 ‘普罗大众’ 平民住家的象征。
多层公寓名称之后冠以 ‘大廈’,‘苑’ 或 ‘阁‘ 等名称再配以 ’单位号码‘ 表示高人一等的私宅。
最后是 ’高不可攀‘ 的一小撮只有门牌和路名,甚至拥有私人泳池或网球场的花园房屋或别墅。
住在 ’大牌‘,’公寓’ 或 ‘别墅’ 无疑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财富和社会地位。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
一般 ‘君子好逑’ 的新加坡 ’苗条淑女‘对 ‘白马王子’ 开出的都是 ’4C' 不可或缺的条件:
1. Condominium私人公寓是最低要求,独立别墅则更理想。
2. Car豪车如宝马,奔驰,捷豹,宾利,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 或 劳斯莱斯,…..
3. Club membership高级高尔夫球俱乐部 或 银行绰约理财客户俱乐部, …..
4. Commitment预期可及的承诺:如已具有移居更先进国家的居留权身份 ….
缺一免谈!
六十年代河水山组屋的电梯质量不好,时常坏,居民得爬楼梯。有时小孩子被困在里面,吓得嚎啕大哭,父母赶紧跑到最接近的电梯门大声安慰孩子。我有时也被吓到有电梯不敢乘搭,宁愿爬楼梯上下。幸好至今我还没有被困过在电梯里。
当时的电梯内部是用铁片再加上喷漆制成,居民爱用锁匙在上面塗鸦,政府几年后才改换材料。当时乘搭电梯还会时不时遇到一泡尿,只好掩鼻忍受。
看到了郭先生的留言使我回忆起上世纪70/80年代我在5房点式大牌祖屋
24楼居住的一些 ‘特别’ 的切身经历:
1. 我的组屋面对新加坡市中心,每逢庆祝国庆日晚大放烟花庆祝的当儿
一两位 ‘志同道合’ 的好友必定约好到我家设置好配上三角架和特别镜头
控制的Nikon相机把当晚的烟花以重复拍摄的技巧将烟花绽放拍摄得比
现实更加 唯妙唯俏 完美无缺!
2. 住在24楼的拾多年裡曾经经历了一次入夜之后全岛性的 ‘停电’(Blackout),
顿时窗外四处一片漆黑,僅存的是马车路上 ‘川流不息’ 的车灯,令我最难忘
的是霎时间只见不远处的一片区域忽然 灯火通明,全面恢复如同白昼,丝毫
不受 ‘停电’ 的影响,定神一看原来那是 ‘陈笃生医院‘,我对医院当局
‘居安思危’ 和 ‘未雨绸缪’ 从心中表示敬意!
3. 周围还有几座组屋,每年总有几晚 ‘飓风’ 的季节,飓风在深夜打到邻近组
屋发出的 ‘诡异’ 的 ‘撞击声’ 和带来的 ‘寒意’,恐怕不是住在低层或地面的住
户所能体会得到的!
4. 上面提到我的住处一边看到 ‘陈笃生医院’,另一边则看到 市政厅和美芝路
一带是民航机降落 ‘樟宜机场’ 前的必经路线之一,入夜之后只见空中的民航
机 ‘摩肩擦踵’ 有序地预备降落,有时甚至可以同时看到两叁架航机以不同的
高度在同一空域排徊,孩子看了都好奇与兴奋不已,蔚为奇观!多次从国外
返回适逢白天从机窗往外望:目睹飞机越过柔佛,掠过新加坡市区外海,
遥望云外远处的 ‘寒舍’,心中涌起了无限的 ‘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在心头!
5. 最后不妨一提的是某年某月某日一位挚友面带微笑送我一只Nikon高能望远
镜,告诉我它会给我带来 ‘惊喜’,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夜间(忘了开灯) 在一片
漆黑之中 ‘挑镜远望’,’意外’ 发现了 ‘它’ 竟能将不少组屋内的 ’满园春色‘ 拉近
到 ‘眼前’,‘近在咫尺’,这意外 ‘收获’ 使我感到 ‘震惊’ 与 ‘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是好?也许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是吗?我将 ’望远镜‘ 交给 ’老婆大人‘
…..🙈
记得住在第24层 ‘高耸入云’ 的组屋拾多年未曾在屋内见过一只 ‘蚊子’,也没有机会与
‘苍蝇’ 和 ‘蚂蚁’ 打过一次照面,可是每年总会有不下拾次(多在夜间)看到 ‘蟑螂’,每
次一看到 ‘蟑螂’ 便可预期不久之后暴风雨随之而来,奇準!
在组屋住了拾多年之后老婆大人认为是时候作出 ‘改变’ 了,她似乎对地址上的 ‘大牌’
感到了 ‘厌倦’,一声令下,‘奉大人之命’ 向发展商预订了兴建中的一座 ‘永久地契’ 公寓
中一间位于捌(谐音:发)楼没有Afternoon Sun的单位!大概年余后 ‘新居’ 终于落成迁入。
搬进 ‘新居’ 之后发现上下左右其他单位的邻居都是清一色使用 ‘女皇英语’ 的所谓 ’知
识份子‘,他们不是 ‘高级白领’ 便是律师,会计师,工程师 或 飞机师,当他们意识到他
们的邻居之中竟然有一位 ‘不入流’ 的怪物(华校生)时便立即与我们保持 ‘适当’ 的冷距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席 ‘管理委员会’ 的常年会议并告诉邻居们我将
立即迁出并永久离开新加坡移居国外,这时他们才纷纷自我介绍与我握手寒暄,对我作为
华校生而能够有 ‘勇气’ 选择移民到西方先进国家表示诧异但依然祝贺!令人啼笑皆非!
的确,‘大牌’ 与 ‘门牌’ 在新加坡就是意味着身份,象征着地位,新加坡少女择偶时重 ‘门
牌’ 轻 ‘大牌’,‘合情合理’,并无不妥!
我已离开新加坡30年,从Google Earth惊悉当年我曾住了数年的 ‘永久地契’ 公寓已不复
存在,早已拆迁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外表美轮美奂更高大尚的无大牌 ‘公寓’,反观我
曾经住过的 ‘大牌’ 组屋,在今天的Google Earth上依然 ‘屹立不倒’,傲视新加坡的人生
百态与种种奇葩的不平之事!
文末问得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私家车已经不需要张贴
路税牌和停车股本。精密的电脑计算与影像辨认术普及化之后,
指纹、眼球、容貌等都可以成为身份认证,取代吊在颈项的认
证牌。这样演变下去,是否有大牌消失的一天呢?”
同样的曾几何时也有人认为有朝一日我们会步入一个不用现金
的Cashless Society, 然而就在月前这裡的 ‘储备银行’ 才公开
声明保证无意在任何时候禁止或阻碍现金的流通。也许有人为
了逃避履行某种法律责任 又或 为了遮盖某些见不得光不可告
人的秘密 而使用现金(不留痕迹无记录可循), 但这并不构成禁
止使用现金的理由,因为作为 ‘法定货币’,几乎每一张钞票上
都印有 ‘Legal Tender’ 这个字眼,根据维基百科:
Legal tender is a form of money that courts of law are
required to recognize as satisfactory payment for any
monetary debt .....
也许有这麽的一天,继淘汰 路税牌,停车固本,之后,现钞,
身份证,护照,驾照,Vaccine Pass等也属 ‘累赘’,到时人人
身上 ’无牌无证 一身轻快 ‘闯荡江湖’,‘大牌’ 也僅以 ‘古董’ 或
‘历史文物’ 在 ‘国家博物馆’ 展示,让后辈领略 ‘先贤’ 曾经历
的沧桑!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