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2, 2021

1960与1970年代的武侠明星

不准看武侠片的年代


读中小学的时候正值古装武侠片崛起,取代黄梅调的年代。武侠片有行侠仗义,打不死的英雄;有令人咬牙切齿,恶有恶报的狗雄。英雄不分男女,带着看家之宝走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古人杀伤武器随身带,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梁山伯与祝英台》乃深受影迷喜爱的黄梅调影片之一。)

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劝导同学们别看这些血腥的武打片,以免被动辄喊打喊杀的英雄主义所误导,有书不好好读,只顾激起格斗寻仇的情绪。如今回想起来,在那个私会党横行,“开片”如家常便饭的社会背景下,老师的苦口婆心是有根据的。

不看武侠片就只好看爱情片,甄珍、林青霞、林凤娇、秦祥林、秦汉、谷名伦,一个个美女俊男。老师又有话说了。这些爱情片不食人间烟火,叫心智还未成熟的少男少女想入非非,学生时期谈恋爱,忽略了学业,甚至因青春期的冲动而做了不该做的事,一个不小心还会被爱情骗子劫财劫色。

跳舞总可以了吧?上世纪60年代猫王Elvis风靡全球,陈宝珠、萧芳芳、胡风、吕奇的阿哥哥掀起舞风,70年代“踢死狗”(Disco)开始进军本地市场,老师善意谆谆,说靡靡之音使到年轻人失去思考能力,鼓励我们多跳文化气息浓郁的土风舞。

武侠片不准看,爱情片也不准看,垂手可得的舞蹈也不准跳。看《小当家》和《三个十七岁》吧?鲍起静的大姐的化身颇亲民,恨不得有这么一位好姐姐,但是这类“正派”影片一年能生产几部?更遑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长凤新的电影正处于苟延残存的阶段。



(《小当家》电影截图。鲍起静的大姐姐形象深入民心。)

老师说归说,咱们武照打,舞照跳,打造了经典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新世界的“太平洋”,或者大世界的 “广东”和“大西洋”看电影,一部五毛钱。有时候五毛钱两部片一起放,更叫影迷乐开了怀。我个子小,可以两个人挤一个座位,消磨整个下午。长期累积下来,武侠片倒是看了不少。


(大世界游乐场内的太西洋戏院,摄于国家博物馆邵氏影片特展。)

那个时候的古装武侠片正邪分明,内容有情有义,对招一板一眼,飞檐走壁,踏雪无痕,创意十足。曹达华、于素秋是上世纪60年代粤语武侠片全盛时期的银幕侠侣,石坚多数演奸角,若是演好人的话,总是短命,早早就被牺牲了。陈宝珠、萧芳芳、雪妮、薛家燕、冯宝宝等青春女星与童星穿上时装能舞,穿上古装能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至于关德兴与石坚的《黄飞鸿》系列,更是红足50与60年代,共拍了77集。


(上世纪50与60年代,关德兴常到新加坡义演筹款,这是在冈州会馆敬酒的一幕。)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楚原执导古龙的《流星蝴蝶剑》和《天涯明月刀》之后,武侠片迈入正邪莫辨的年代。日后徐克引进科技,《新蜀山剑侠》《蜀山传》《新龙门客栈》《七剑》《龙门飞甲》《西游伏妖篇》和《狄仁杰》等系列打造另一轮武侠片的高峰。


从前的邵氏武侠演员


谈起从前的邵氏武侠片,不能不提王羽。王羽乃昔日的“百万小生”,他主演的《独臂刀》除了塑造侠义形象外,还打破香港百万元票房纪录。邵氏乘胜追击,为王羽量身定做《独臂刀王》和《独臂刀大战盲侠》。王羽的《断肠剑》《大刺客》《金燕子》和《一夫当关》,亦是脍炙人口之作。

王羽的背景复杂,身为台湾竹联帮的成员之一,得罪了四海帮老大而遭砍重伤,现实生活中上演着戏外戏。案件开庭时,两帮人马在台北地方法院外喋血江湖,王羽涉及教唆行凶,不过经过三次审讯后越判越轻,最后无罪释放。

焦姣是跟王羽合演《独臂刀》的女演员之一,没想到竟然荣登百万宝座。焦姣继续成为王羽电影的女星,参演《大刺客》《独臂刀王》等影片。

女侠郑佩佩堪称香港第一代侠女,纵横武侠片半个世纪,从1960年代初出道至21世纪,前后拍了二十多部武侠片,凭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她的《大醉侠》《铁扇公主》《金燕子》《钟馗娘子》等都曾风靡一时。据说郑佩佩年轻时食量大,拍戏过后吃得再多也不会发胖,在片场每天都有一打可口可乐和一大桶冰块伺候。

岳华凭《大醉侠》跟郑佩佩、陈鸿烈一起成名。他跟李菁合演《侠士行》,主演过《十二金牌》《十四女英豪》《爱奴》,邵氏的水浒传系列《林冲夜奔》,古龙系列《流星蝴蝶剑》《三少爷的剑》《楚留香》《圆月弯刀》《陆小凤之决战前后》等。八十年代后,岳华“舍武从文”,主演多部港剧,印象较深刻的有《浮生六劫》,是丽的电视继《变色龙》之后的另一个高峰。



(岳华、郑佩佩都凭《大醉侠》走红。)

陈鸿烈以饰演《大醉侠》的反派角色一炮而红。他饰演反派配角的戏份居多,印象中只在《插翅虎》(正派)和《剑女幽魂》担任主角。

罗烈也是以饰演反派角色为主,但早期他是位“正派人物”。罗烈参与南国训练班第一期结业后,被张彻看上他那一脸忠厚仁义相,安排他演正派,参与《金燕子》《铁手无情》等。拍摄其他邵氏导演的武侠片后,罗烈才转型成为奸诈阴险,十分抢手的反派演员。叫好叫座的电影有《侠士行》《钟馗娘子》《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倚天屠龙记》等。

姜大卫四岁就已经以童星的身份拍戏,参与过《江山美人》和《马路小天使》的演出。姜大卫是张彻导演的爱将,演了《金燕子》后跟邵氏签约,在张彻执导的《游侠儿》中第一次担任男主角,后来演过《新独臂刀》《十三太保》《少林五祖》《少林寺》《三少爷的剑》等。《十三太保》中姜大卫惨遭五马分尸,赚人热泪。当时总觉得姜大卫在银幕前面无表情,殊不知他是被刻意塑造为性格演员,并因此获得亚洲影展最具性格演员奖。



(为姜大卫量身定做的《十三太保》。)

狄龙跟姜大卫合作过多部影片,两人合称“双侠”。狄龙演过《独臂刀王》《十三太保》《新独臂刀》《武松》《少林五祖》《楚留香》《天涯明月刀》《多情剑客无情剑》《冷血十三鹰》《萧十一郎》等。不过,大家印象更深刻的可能是跟周润发、张国荣合演的《英雄本色》,并凭此片夺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何莉莉十五岁在邵氏出道,饰演过多部时装片,外号 “邵氏十二金釵”。她在《十四女英豪》和《爱奴》的豪放形象尤其令人瞩目。

施思同样十五岁就加入邵氏,受到大力栽培为一线侠女,成为郑佩佩的接班人。施思自幼学习舞蹈,动作灵巧,身段优美。《血符门》后,施思星运特佳,演过《锺馗娘子》《少林寺》《冷血十三鹰》《陆小凤传奇》《连城诀》《笑傲江湖》等。施思息影后潜心学佛,常于中港台以居士身份发表佛学课题的演说。

另一位同样十五岁出道的是李菁,当时她还在读中学,报考邵氏的南国演员训练班,跟郑佩佩为同期同学。她在《新独臂刀》《十四女英豪》《侠士行》《楚留香》等影片担任主角,两度获选亚洲影后。报载李菁、何莉莉和方逸华都为老板所宠,最后邵逸夫选择了方逸华。李菁晚年投资不当兼沉迷赌博,连屋租都得拖欠。2018年初死在寓所,尸臭味传了出来才惊觉一代天娇的境况,由邵音音为她办理后事。



(邵氏全盛时期众演员合照,此情只待成追忆。)

至今还活跃于影坛,事业风光的影后惠英红在香港美丽华夜总会伴舞两年后,参与张彻的《射雕英雄传》演出,当时还没满18岁。惠英红出生于大家庭,家道中落后父亲成为工厂工人,母亲在家照顾八名儿女。酒楼老板心肠好,将餸脚(吃剩的饭菜)收拾干净,让穷人带走,一家人吃了菜头菜尾大半年。后来几经风雨,才进入邵氏,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突破邵氏垄断的女侠


能够突破邵氏垄断的侠女不多,以冷艳气质取胜的徐枫当之无愧。她于胡金铨执导的《龙门客栈》(1967年)初登大银幕,翌年徐枫主演胡金铨的《侠女》,奠定电影事业基础,以《刺客》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2017年获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徐枫感恩图报,视胡金铨为恩师,跟张艾嘉合演胡金铨的《山中传奇》,又参与胡金铨的《空山灵雨》。该片运用许多禅宗典故,古风禅意,被投选为香港金像奖协会最佳华语电影百强之一。



(《侠女》。图片来源:联合晚报。)

徐枫息影后投身制片工作,《滚滚红尘》和《霸王别姬》都是经典佳作。其中《滚滚红尘》囊括金马奖八个大奖,林青霞亦凭此片获得金马影后。

另一位侠女上官灵风是《龙门客栈》的主角,她的武打节奏明快,身手干净利落,成为响当当的武侠明星,《少林寺十八铜人》及少林系列都颇受欢迎。不过,上官灵风夺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的却并非武侠片,而是时装武打片《马路小英雄》。



(《龙门客栈》。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当时长凤新力挽狂澜,拍了几部武侠片来抗衡邵氏与嘉禾电影,印象中有《侠骨丹心》《我又来也》《红缨刀》,演员有傅奇和王葆真等。我的学生时代办电影招待会来筹募学生组织的活动经费,曾经在大巴窑新镇的光前戏院和金文泰新镇的金文泰戏院放映这些“正派武侠片”,当时还利用晚上时间到组屋区敲门售票。居民倒还相当友善,戏票都售罄了。不过话说回来,长凤新的武侠片,不论是故事情节或是紧凑性,还是逊色一筹。

往事袅袅,21世纪那些武侠明星给您留下深刻影响呢?《卧虎藏龙》淡定的周润发、《一代宗师》的甄子丹和章子怡都令我心动。容后再谈。



(长城的《红缨刀》。)

相关链接

6 comments:

Unknown said...

非常感谢您的Blog。我是从大陆来新加坡的新移民。
记得80年代90年代新加坡有非常多的华语电视剧和电影。
但是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是因为年轻人都转向英文了,老一辈编剧,演员都退休了的原因。
还是资金,技术,文化的转变原因。

Anonymous said...

明星电影灵活现
当年红颜历眼前
梦境迷离枉痴缠
往事不堪回首记
欲问知己今何在
春风秋雨六十载

....... said...

您好。新加坡于80年代聘请香港的电视剧制作人前来,在本地的电视台任职,同时培训编剧、导播、演员等,全面发展本地相关制作。香港人走后,这些早年的幕后工作者相继离开,电视台也以外包形式来降低成本。没有“阿公”出钱,这条路难行。

Anonymous said...

“没有 ‘阿公’ 出钱这条路难行“,的确,在新加坡独特的氛围之中,一切都必须由 ‘阿公’
出钱,否则 ‘寸步难行’,因为 报章刊物 必须以公 ’喉舌‘ 的角色出现。不论 连续剧 或
新闻 电视台更必须先公天下之忧而忧。香港人当年因未能适应这 ’天下为公‘ 的概念而
不得不离开,令人遗憾,但丝毫不感到意外。
也许今天 ‘爱国港人治港‘ 之后,百废待兴,香港当局应该倒过来向新加坡延揽在这方面
’驾轻就熟‘ 的专才,多多学习新加坡经验!阿公出钱,大可神悟而不便言传!🤫

Anonymous said...

请问明星到新加坡筹款,通常是筹给什么单位呢?学校吗?谢谢您

....... said...

通常的受益者为民办医院,安老院,孤儿院等慈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