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07, 2011

Go Dutch

大国崛起,各领风骚数百年。英国在海洋舰队掩护下,主导世界经济两个世纪(18与19世纪)。日不落帝国在20世纪走下坡,把强国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美国。21世纪2010年一场圣诞风雪,再度使Heathrow Airport瘫痪下来;2000年代末一场金融风暴,使英国从净债权国摇身成为负债国,完美的帝国神话走向现实。

英国海军舰队从战后1960年的9艘航空母舰,145艘战舰和48艘潜艇逐年递减,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我在UCL学战舰设计,教授群十分自豪地为我们这群国际学生介绍4艘航空母舰,49艘战舰和31艘潜艇的设计风格与作战性能。其中Invincible这艘航空母舰1982年建成便立刻投入Falkland War,千里迢迢去到南美洲,与阿根廷为争取Falkland 这个小岛的主权开战。

2000年代在一个会议上,在场的英国专家说小岛国的海军实力与当时拥有2艘航空母舰,24艘战舰和12艘潜艇的英军相比之下不遑多让,此言或许言过其实,但言谈中确实多了几分谦逊,少了当年的霸气。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人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海洋发迹的国家除了英国之外,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15与16世纪的佼佼者。荷兰面向北海(North Sea),内靠欧洲大陆,欧洲主要水道莱茵河(Rhine River)经鹿特丹(Rotterdam)入海,活水带来生命力,于是荷兰挖掘了许多运河,发展成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

荷兰紧随葡萄牙开拓(还是强夺?)东印度的岛屿,开辟了荷兰与印度的海事贸易航线,并于1602年组建了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分别在鹿特丹(Rotterdam)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设立造船厂,制造商船,崛起成为17世纪的主宰。在1602至1796年约两百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4785艘商船,在亚洲运载250万吨货物到欧洲,其中最大的收入来自香料。

(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版图)

相比之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2690艘商船,总贸易量约为荷兰的五分之一。

在东亚,荷兰占据了台湾,直至郑成功收复宝岛(1624-1664),荷兰也垄断日本的对外贸易;在东南亚,荷兰把印度尼西亚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荷兰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好望角;在大洋洲,荷兰用国内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叫新西兰;在南美洲,荷兰占领了巴西北部;在北美大陆,荷兰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New Amsterdam City),这个城市发展为今天的纽约市。

(郑成功收复台湾)

由当年的荷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看来,我们喝的荷兰水(汽水),玩得荷兰牌(扑克牌),吃的荷兰豆(豌豆)与荷兰薯(马铃薯),很有可能都是由荷兰人引进台湾,后来这些荷兰名堂越过台湾海峡传入中国南方,再经过早年的移民带到南洋。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31.html

此外,朋友聚餐,为了维护男女平等(真的吗?),我们不也去荷兰吗(On Dutch)?

(荷兰豆与荷兰薯)

据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湘考证,荷兰豆传入中国,先在台湾登陆。乾隆初年的《台湾府志》中记载:“荷兰豆,种出荷兰,可充蔬品煮食,其色新绿,其味香嫩。”不久之后,这种蔬菜便传入广东。

嘉庆年间,广东文人刘世馨在《粤屑》一书中写道:“荷兰豆,本外洋种,粤中向无有也。乾隆五十年(1785),番船携其豆仁至十三行,分与土人种之……豆种自荷兰国来,故因以为名云。”其实,荷兰豆并非荷兰土产,而是原产于地中海地区。

荷兰水、荷兰牌、荷兰豆与荷兰薯我都吃过喝过玩过也乐过,20多年前也曾经在大巴窑一巷的荷兰厂工作过。当年的Philips电视是新加坡的No.1品牌,行销总监自豪地介绍Philips电视时,说Philips是新加坡第一家跨国电器生产企业,1951年设厂。虽然电视只给一年保证,但产品耐用,可用上十年,是信誉保证的老字号。相比之下,其他产品包括排行第二和第三的Panasonic和Sony都给两年保用期,但销量还是比不上根深蒂固的飞利浦。当年上司也说荷兰厂有人情味,不像美国佬Hire and Fire,所以我可以放心好好干,总有一天像其他员工一样,成为飞利浦的元老。

(Philips Factory, Lorong 1 Toa Payoh)

事实上形势比人强,这一切言犹在耳,两年间Philips电视机销售量从老大变成老三,连跌两级。面对严峻的竞争,公司必须大幅度节省成本,还在一年内实行了两轮裁员行动。

商场如战场,千变万化的竞赛策略,弹指间成王败寇,印证了宛如大国盛衰的过程,给人们留下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希望能从中吸取一些历史智慧,免得被懵懵懂懂地带入荷兰。

2 comments:

Lam Chun See said...

Hi. My first job was in Philips Audio. Worked there for 5.5 years. At one time demand was so good, we had to rent extra space in a JTC flat in Ang Mo Kio for some of our lines. Later when cost-pressure became too much, we had to shift many of our low-end products to Penang and China. Generally Philips was a good employer.

At one time there were 3 factories running concurrently at Toa Payoh. Every evening at 5.45 when the production operators leave the factories, the whole area was a sea of blue.

....... said...

I also remember in Philips Video, we managed to secure a supply contract for Chang Chun (长春). We converted the production plant to operate 24/7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before the Chang Chun factory was ready for production.

I had great exposure and still felt proud for my short 3 years there.

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