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8, 2011

转折点 Turning point

人生其实有许多转折点,只是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忙碌的脚步中匆匆掠过,不是没觉察到便是走过便忘,以为不留痕迹。

那年在英国居住,ITV星期天晚上有一个类似今天的达人秀(Talent show)的电视节目,不过对参加者而言属于非盈利性质,只是上台圆一个梦想。其中一位年轻的威尔士女子,演绎一首威尔士民歌,虽然一句都听不懂,天籁之音依然使我油然升起到威尔士一游的念头。事不宜迟,接下来的周末便从伦敦驱车往威尔士去了。



(Near the Wales border. 1999)

衔接英格兰(England)与威尔士(Wales)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站在桥的中央,双脚踏两地,等于横跨国界,一脚踩在英格兰,一脚踏进威尔士,两地之隔原来只不过是一线之差。

去威尔士一趟后,才明白为什么当时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太子被封为Prince of Wales,而戴安娜则为Princess of Wales。

(Standing between England and Wales. 1999)

英格兰和威尔士在古罗马时期被合并管治,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过后威尔士在1284年被英格兰并吞。爱德华一世以七年征服了威尔士(1277年—1284年),他按照威尔士人的要求,以“一位在威尔士出生、不会讲英语、生下来第一句话说威尔士语的亲王”作为他们的领袖。爱德华一世将其即将分娩的王后接到威尔士,王子出生后即被封为威尔士亲王,以表示对威尔士的重视,强化威尔士人的认同感。从此以后这七百余年,英皇室依约将皇储封为威尔士王子,皇子妃封为威尔士王妃,成为皇室继承法规之一。



(威尔士境内战争遗留的残垣断瓦,1999)

回头想想,1923年建立起来衔接新马的长堤,桥的两岸只不过1.6公里,短短的距离却仿佛像一条长长的路,进出新马有人龙也有车龙,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在长堤上散步吹海风,或许在0.8公里处设立一个记载过去的历史性的地标,一边是新、一边是马,一双脚分踏两地,就像通往威尔士之路。

1963年9月16日,新马合并,统称马来西亚。不过合并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为甚么新马合并称为“合并”而不是“统一”,就好像后来的东德和西德,统一为德国?历史上新马本来就是一家,血浓于水,在这关键时刻,却通过“合并”把两地人民过去的血缘抹杀了?

1965年8月9日,新马分家,自此以后,长堤成为两地的分界线。1996年,当年积极撮合新马合并的李光耀旧事重提,投石问路,试探两地政客人民对合并的愿景,李光耀的死对头马国首相马哈迪说时机尚未成熟,一笑置之。

2007年,李光耀再次提到新马合并,他以务实的态度证实了咖啡店的传言,承认许多中国学生利用新加坡政府奖学金来作为跳板,他们来新加坡接受英文教育,然后跑到美国去。至于印度学生,他们反而选择留下来,方便他们回去印度探望家人。"They come in here, they get an English education ... and they're off to America. The Indians, strangely enough, more of them stay here in Singapore because they want to go home to visit their families."

新加坡吸引中印移民的政策能维持多久?中国,或许20、30年;印度,或许长一些,50、60年?他们的国家建设追上新加坡的水平之后,新加坡该何去何从?"We are net gainers for how long? I think in the case of China, maybe another 20, 30 years ... India, maybe longer - 50, 60 years before their infrastructure catches up. Anyway, this is not my worry anymore!"

的确,50、60年后的问题属于以后的问题,其中充满未知的变数,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想象的。

新马是两个主权国家,由于两国历史性分家时闹得很不愉快,在政治层面上,过去46年来花费了许多精力来化解彼此间的心结。至于民间,新马人民照旧往来长堤两岸,只是政治使人民的交往蒙上复杂的色彩。马哈迪时代结束后,新马政治关系逐步改善,首先是李显龙和Abdullah Badawi的团队通过文明的法律途径,解决白礁的纷争,李显龙和Najib Razak的团队理性地处理两国的历史误差,新加坡将解决自己的水供,两份水供协议到期后不再向马来西亚购水;铁路交通与土地的解决方案也取得共识,2011年7月1日起,火车不再驶入Tanjong Pagar,为新马火车百年史画上完美的句点。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html

(新马轨迹。2011)

新领导层没有过重的历史包袱,不像李光耀马哈迪等人承负着过去新马错误的结合与互相埋怨的分家的重担,有理不清的立场见解与感情。没有了历史的担子,是不是也是一个转折点,让两国通过温和的态度手挽手,重视两地间的历史与文化渊源,走向更宏观的新马旅程?若是果真如此,李光耀担心的50年后的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了。

4 comments:

红菇 said...

“人生其实有许多转折点”,人际关系不也是如此。有时候,两人闹翻,一觉察对方有悔意,另一方应抓紧时机,巧妙创设‘下台阶’,制造机会让对方表达心意,以打破僵局。只是啊,很多时候,为了争一口,或放不下面子,我们故意视而不见,白白错过修补机会。

KL said...

人生有许多际遇,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见证或亲身经历某些人某些事某些待人处事的方式。各人一点一点地记录,汇集起来,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了。

平阳居 said...

德国围墙能够推到,新马半个世纪的分分合合,却无法找到转折点,不外乎政客的一厢情愿,人民只得无奈地处在这样的时代历史里。


(验证符令我留言却步)

KL said...

新马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台也是历史性的错误,看来还要等上一辈的情锁销了之后才好说话。

谢谢前辈提醒,验证符已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