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时的风油
大坡大马路(桥南路, South Bridge Road),老人家俗称“漆木街”,也就是靠近芳林公园的地方,有一栋 “斧标驱风油” 老招牌标志的建筑物。麦波申路也有一座斧标驱风油的建筑。
(大坡大马路的梁介福总行)
后来我弄懂了。大坡大马路的“斧标驱风油”是行政总行,麦波申的“斧标驱风油”是工厂与栈房。
(麦波申的梁介福工厂)
大家对风行多年的斧标驱风油不会陌生,以前有人回乡(远在中国的家乡),总会随身携带斧标驱风油作为手信。在寄银信、寄包裹回乡接济亲人的年代,斧标驱风油是必备品。上世纪90年代我的中国亲戚来新加坡游玩,回国前特地买了斧标驱风油,他们说这些风油好用,头晕头痛蚊虫蚁咬都适用。他们还说新加坡是原产地,新加坡的斧标驱风油肯定是原装货。
斧标驱风油这个品牌对国人来说,就像是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标签青白相应,印上斧头的透明小玻璃瓶是家居良药。风油以前多数是用来舒缓头痛伤风等症状,如今已经成为电脑上网、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年轻一代低头族的随身用品。梁介福药业的生意版图拓展开来,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起行销网络,告别了购买驱风油当手信的时代。
梁介福药业于1928年成立,创办人梁润之从德国医生Schemidler手中获得配制驱风油的药方,以手举起斧头的图案作为商标,做起风油生意。
(早年的斧标驱风油广告。图片来源:陈来华)
梁润之来自顺德,那个年代顺德的丝绸缫丝业几乎支撑着整个广东的经济,梁润之也不例外,在广州裕泰祥丝绸店打工,被派到新加坡发展业务。他过后自立门户,碰上1920年代丝绸业不景,才改卖药物。
梁润之跟虎标万金油的胡文虎一样,深知广告的重要性,于是将民间小故事和珍闻趣事打印在传单上。口碑传开来,人们认识了斧标驱风油。
斧标驱风油除了在华人圈风行外,也推介到其他族群。第二代的梁庆经发现到许多回教徒乘船前往麦加朝圣,除了遇上风浪晕船外,还得在陆路长途跋涉。漫长的旅途上难免会头痛感冒,被蚊叮虫咬,于是上船把风油派送给回教徒,开辟了广大的新市场。
(斧标驱风油打入回教徒市场)
与广惠肇留医院的关系
梁庆经将这股企业家精神带到广惠肇留医院,领导留医院迈入21世纪。
梁介福药业是广惠肇留医院长期赞助人之一,梁介福三代都在留医院服务。第三代的梁善源追述加入留医院的经过:“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留医院服务,每年都拨款捐赠给留医院。他们也告诉我为留医院、为弱势群体义务服务的重要性。”譬如2017年,梁介福药业捐赠了200万元给广惠肇留医院。
梁善源的祖父梁润之和父亲梁庆经都以“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为做人的宗旨,梁庆经任广惠肇留医院主席多年,2011年将棒子交给李国基。梁庆经表示父亲梁润之做善事向来不落人后,耳濡目染下他也继承了此精神。他认为企业回馈社会是建立良好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的管道之一,是双赢之举,这是梁介福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
梁庆经于2018年9月5日往生,享年89岁。
创办《新明日报》
或许鲜为人知的,是斧标驱风油的创办人梁润之也是中文报《新明日报》的创办人之一。这份扎根于新加坡的“晚报”以前也叫“马票报”,周末报道万字票开彩号码,销路特别好。孩童捧着报纸,在车水马龙间将报章卖给驾车人士。
(沿街卖马票报的小孩。图片来源:新明日报)
新明日报的联合创办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大侠”金庸。1966年,他来到新加坡(后来还一度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与梁润之一拍即合,一人一半共投资百万,1967年3月18日,以“小人物的心声”为主题的新明日报创刊号出街,报份快速成长,从创刊时期的九千多份销量,到今天每日读者人数约四十万人。
在新明日报出道的何盈对报章的初期历史了若指掌,他表示新明日报的前身为新生日报,创办人就是梁润之。新明日报来自新生日报的“新”和金庸在香港创办的明报的“明”。
(在麦波申的新生日报)
新明日报总编辑朱志伟在五十周年庆时,透露了金庸写连续小说《笑傲江湖》的趣事。金庸每天在办公室里写《笑傲江湖》时,助理眼看着截稿时间快到了,站在门外空焦急。等到金庸笔锋一停,助理就第一时间将稿纸飞送到排字房,由指定的“专人”捡字排版。为什么要指定专人来负责呢?原来金庸的字体龙飞凤舞,排字房只有少数工友看得懂!
(1967年,梁润之和金庸联合创办了新明日报)
原来想当年,我每晚站在中央消防局对面的振南街口,等候着报贩送“马票报”的日子,也是金大侠让令狐冲和任盈盈淡薄权势,将日月神教交给他人,牵着手笑傲江湖的日子。江湖就是这样子闯荡出来的。
金大侠笑傲江湖94载,于2018年10月30日往生。
商家办报的前例
商家讲的是利润,办报没钱赚不行,但弘扬文化的使命还是不可忽略的。新明日报除了为斧标驱风油打免费广告外,也积极刊登了广惠肇留医院的新闻与筹款等相关讯息,鼓励社会人士行善。新明日报的新风版和青园版都是让文艺界人士和学生投稿的文化园地,办得有声有色。
不过,由商家办报,新明日报并非首创,从前的南洋商报和星洲日报都是商家办报的例子。1923年,陈嘉庚在新加坡独资创建南洋商报,一方面为自己的经商业务开辟宣传渠道,另一方面为华人商业服务,并推动教育事业。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南洋商报成为支援抗日的文化阵地。胡愈之由周恩来指派来到新加坡,担任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
以万金油起家的胡文虎在1929年创办了星洲日报,为自己的商务作宣传。胡文虎涉足报业的年代比陈嘉庚还要早些。根据沈仪婷的《谱写虎标传奇 胡文虎及其创业文化史》(81-82页):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胡文虎还定居在缅甸仰光时,就曾经赞助当地的两份华文报纸 ——《仰光日报》(1921年创刊)和《缅甸晨报》(1923年创刊)。甚至于在《星洲》创刊之前,胡文虎亦于1927年6月间起于新加坡赞助一份周末出版的小型报纸 ——《星报》。 这份小报曾经被誉为新加坡“小报界中之霸王”,稿件包括了文艺小品、讥讽文字,甚至是鼓吹爱国的言论;自中国的山东济南惨案爆发之后,它因为是新加坡首先伸张公义并指导民众大声疾呼的华文报纸,因而深受当时自中国福建省永定县南来不久的留日报人胡守愚(1904–1950)赞许。因为这份小报的成功,亦促使了胡文虎愈加有信心进军新加坡的华文报业市场。”中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于1938年12月来到新加坡,住在中峇鲁第65座组屋。在星洲日报的三年里,发表了四百多篇抗日政论。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逃亡到苏门答腊,为日本人当翻译,利用职务保护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汉奸。
日本投降后,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有人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也有人认为他可能被抗日民众当作汉奸来处理。一代文人从此销声匿迹,没再出现过。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