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3, 2019

老招牌趣谈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特辑》2019年4月12日

本地古老的店屋出现许多新面孔,为老地方注入新气息。其中也有屹立多年的老字号,匾额由人工雕刻与贴上金箔,成为名符其实的 “金字招牌”。更妙的是,传统招牌不纯粹是招牌,而是信誉、艺术与权威的载体,有些则跟早期的方言族群行业相关。大家穿街走巷的时候,不妨同时留意一下这些招牌,寻根探源之余,亦可增添生活情趣。


名人墨宝为招牌增光


大坡乃名家墨宝卧虎藏龙之地。民国四大书法家中,牛车水几条街道可观赏到其中两位的书法:“番禺会馆”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安溪大厦”与“安溪会馆”出自同样来自同盟会的革命战友于右任。虽然另一位名家谭延闿的墨宝并没在牛车水出现,他的弟弟谭泽闿的“适可”悬挂在适可友竹俱乐部的大门上。行家认为弟弟的功力比哥哥深厚,但为人低调不搞宣传,因此名气较逊。至于痛骂慈禧太后为娼妓淫妇而被治罪的另一位同盟会人物吴稚辉,本地的公共场合还没发现到他的墨迹。


(于右任“安溪大厦”,安溪会馆设于大厦内)

星洲三大题匾名家不遑多让,大华戏院外墙上的“天演大舞台”,恭锡街的 “长城餐室”,直落亚逸街的“中华医院”和厦门街的“许氏公会”,分别为谭恒甫、吴纬若和许允之的墨宝。谭恒甫的得意门生徐祖燊和曾守荫的墨宝,都可在番禺会馆大堂和精武体育会观赏。


(私塾老师谭恒甫书写的“天演大舞台”,大华戏院的前身)

书体自成一格的墨宝散见街头,譬如尼路“精武体育会”有崔大地的篆体书法,武吉巴梳路的“晋江会馆”和“湘灵音乐社”源自泉州“光汉体”名家黄光汉和本地国宝潘受,“牛车水大厦”和厦门街“荥阳堂郑氏总会”由本地潮人书法家杨伟群和曾广纬书写。


(曾广纬“荥阳堂郑氏总会”)

至于政要的书法,欧南园地铁站H出口附近的“厦门公会”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冈州会馆”和馆内“昭远堂”的匾额分别由出任中华民国外交官的同乡伍朝枢和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书写,他们的墨宝都为社团增加威望。客旅重洋,互助为先,早期的会馆成为侨民的父母官,安顿、觅职、殓葬等事宜都经由会馆代劳,推广一夫一妻文明婚姻更是不遗余力。


(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墨宝“昭远堂”,对早期会馆起着威望与团结邑人的功能)


招牌命名与籍贯挂钩


现代婚宴上,执子之手,共切蛋糕已成为例常仪式。提供西式蛋糕的老店也称为西菓(西果)饼家,除了制作西式蛋糕和面包外,也售卖传统糕点如红龟粿、笋粿、饭粿等。由于潮州福建话的粿与菓同音,西菓到底源自方言词或是借用日本“洋菓”倒可进一步考究。从前的西式蛋糕的译名还有“极”、“西极”和“西饼”等,结婚蛋糕也称“婚极”。


(本地的老牌西式蛋糕店也称为西菓饼家)

随着国人的生活素质逐渐提高,一般家庭订婚嫁女转用西式蛋糕来取代中式礼饼赠送给亲友,近年来则有复古的倾向。做父母的往往比待嫁女儿更兴奋,乘着汽车全岛跑透透,亲自登门送喜帖礼品以示诚意。

以前的汽车轮胎设计简单,经常漏气爆胎,还好以兴化人居多的柅轮店随处可见,为驾车人士解决烦恼。“树柅”是橡胶、树胶的方言词,柅轮自然是橡胶轮胎了。我们所见到的轮胎都是橡胶的,为何必须特别强调“柅”呢?相信这是因为数千年来,中国的牛车马车都使用木轮,柅轮可以减低震荡,坐在车上比木轮舒适得多,属于现代化的高科技。

婚嫁离不开黄金首饰,四点金源自潮州人的习俗。潮州人的传统金店以“斋”、“庄”命名,如宝兴金庄、丽光斋金庄、 宝光斋金庄等,可能寓意黄金首饰的贵气高雅,不亚于琴棋书画。 广东人的金店则叫“金铺”,如安昌金铺、永昌金铺等,曾经兼做汇庄,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上门,顺便购买金饰。面对“97”的不稳定性,香港打金师傅纷纷前来本地发展,如今还可看到他们在珍珠坊与一些邻里商场从事镶金业。


(永昌金铺汇庄、华侨银行与广东省银行的民信汇款广告。《星洲日报》1939年12月1日)

上世纪90年代前,传统酒楼和餐馆曾经是结婚摆喜酒的热门场所,“姑苏”为粤菜酒楼餐馆的劳资联合组织,槟城姑苏广存堂和新加坡姑苏慎敬堂餐饮协会历史最悠久,已经走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路。

酒楼餐馆以姑苏见称,可能源自春秋时代的“吴越之争”。吴王夫差俘虏越王勾践,越国忠臣范蠡熟知英雄难过美人关,派遣西施去迷惑吴王。吴王为了讨得西施的芳心,征集各地厨师烹煮美食,其中一支脱颖而出,获得吴王青睐。勾践灭吴后,纵火将姑苏台焚毁了。受重用的厨师在中原失去立足之地,只好翻山越岭往广东逃亡,安顿下来后以“姑苏”来标榜粤菜。过去的本地餐饮业以广东人酒楼茶馆居多,栽培出四大天王,如今的业者来自大江南北,已经不再是粤菜的天下了。


招牌中的“记”


“记”是各籍贯人士通用的招牌,以“记”为名的美食林林总总,老曾记、友记鸭饭、高记酿豆腐等连锁店遍布全岛。老店常在自家的招牌后面加个“X记”,例如竹脚巴刹附近的传统杂货店“联源安记”,至今还保留着送货上门的传统。牛车水的大中国饼家出现双胞,一家是硕莪街的老店,另一家则是万达街的大中国饼家(馀记)。原来大中国的第二代老板决定各自开创事业,小弟谭荣馀另外注册一家大中国,以自己的名字为记。

不过,不是所有的“记”都跟名字有关。老人家缅怀的 “大东”就暗藏乾坤。老东主梁少逵解释三间大东的背景。早在1928年,大东便以价廉味美的粤菜和茶点登场,新世界的大东酒楼专做筵席,上世纪30年代已经在新年期间卖发财鱼生。日据时期,军政府为了打造大东亚共荣圈假象,下令酒楼继续开门营业。摩士街的大东海记专做点心包饺,后来兼做午市煮炒和喜酒寿宴。欧南园的大东工记则做茶点生意。


(“亚公亚婆年事老 买盒月饼送阿公”:摩士街 Mosque Street 的大东海记,中秋节前专做月饼。Photo credit: Maidi Lei)

海记和工记具有特别意义:大东由数名股东集资管理,为了避免他日反目成仇,决定以“海” 量汪涵来勉励大家珍惜难得合作的缘份。至于工记,则是激励食客工余时间坐下来茶聚,有事则平心静气地解决,无事则吃口点心联络感情,将以和为贵的精神贯彻在饮食文化中。


登“堂”入“室”


下南洋的华人挂念亲人,到老牌中药行如华安、冯满记、黄耀南、泰山等购买药油和中国药材寄回家乡。乍听之下,将中国货寄回中国似乎不合逻辑,但在农村缺米缺粮的年代,将当地出产的药材、罐头、棉衣,以及本地刀标油寄回家乡是很普遍的。

有些中药行以堂见称,如生产万金油的永安堂、北京同仁堂、俊昌堂、仁泰堂等,可能跟汉代圣医张仲景当官时升堂为老百姓治病有关。一些老人家则认为早年有不少客家人从事药材店,客家话的“堂”就是店的意思。

既然有堂就应该有室,本地的照相馆多称影室,如大路影室、艺光影室等。使用胶卷的年代,照相馆至少有三间工作室:可以选择布景和道具拍照的摄影室,闲人免进的冲洗菲林的暗房,以及修补菲林、冲洗照片、为照片补色的工作室。影室老板身兼多职,几乎将摄影家、艺术家和技师等专业都包办了。智能手机普遍化后,护照照片、个人照、家庭照等都不需要假手他人。从前拍结婚照必须到影室,如今室内与外景都由婚纱店包办,影室跟着时代转型,大专院校的毕业照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广合源街的泰山药行和艺光影室:泰山药行由第二代经营,艺光影室则已结业。Photo credit: SPH)

黑白照年代的咖啡店也叫“㗝呸店”、“茶室”和“饮冰室”,骑楼柱子上刻着“升堦宜入座 雅室可谈心”之类的对联。雅室没有特别营造的灯光,也没有怀旧音乐,只有“呀呀”的吊扇声。对普罗大众而言,吃喝情调都是形式,联谊才是内涵。老朋友围在一起,时而豪情万丈,时而义愤填胸,颇具梁启超之概。梁启超生于清末,国难当前,唯有饮冰肃事,怀火毕命。朋友将他在“饮冰室”书斋的创作编辑成《饮冰室合集》,可谓有情有义。

的确,老招牌走过情义值千金的时代,见证过不畏艰难,与时并进的岁月。老树盘根下有许多串联着本地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香港尖沙咀的红磡冰室:饮冰室在新加坡消失,近年来则在香港大放异彩)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