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日郎河畔的三保公庙
登嘉楼的三保公庙坐落在瓜拉登嘉楼(Kuala Terengganu)甘榜日郎(Kampung Jeram)河畔。2020年3月6日,在谷歌导航下,驶入宁静的马来村庄。约行了两三百米路,但见河的对岸有个上下船的小码头,前方隐约出现华人建筑的一角。我们终于在偏僻的日郎河边发现这座华人庙宇。
(登嘉楼的三保公庙坐落在瓜拉登嘉楼的榜日郎(Kampung Jeram)河畔。)
根据马来西亚《中国报》(2017年10月23日),1942年社会人士发起兴建三保公庙,50年代获得州政府批准为保留地及豁免地税。70年代修复时发生小孩溺毙,三保公神像被盗等事件,香火逐渐冷落。80年代由一批青年义工展开重修工作,庙宇重现生机。三保公庙的扩建计划于90年代完成,每年举办三保公千秋宝诞庆典,成为一项民间热烈响应的庙宇活动。
眼前的三保公庙,就是上世纪90年代重新发展后的规模。庙名除了中文,还有马来文与爪夷文。我们抵达时这里没有庆典活动,万籁俱寂,门户深锁。
结合了各方文献,有关郑和的记载以及河面景观,组构出一段源自600年前,甚至更早的华人史迹。
郑和分队驶入登嘉楼河支流
郑和,“并时而兴的海上巨人”(出自梁启超),是明成祖派遗下西洋的使者。1405年至1433年,七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东南亚,印度洋和非洲东岸的国家和地区,开创中国的海上丝路,所到之处都留下美丽的传说。
关于郑和下西洋,《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写道:“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1433年,62岁的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印度古里病逝。郑和是否喜欢这种半生流浪的生活?又或者“出发是我的还乡,漂泊是我的家园”?郑和快乐吗?
郑和航海图也称茅坤图,收录在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武备志所列地名何其多,包括吉兰丹港(吉兰丹河),彭杭港(彭亨),丁加下路(登嘉楼),并绘出这三个地方的大河,可见郑和舰队对登嘉楼并不陌生。
(武备志所列地名何其多,包括吉兰丹港(吉兰丹河),彭杭港(彭亨),丁加下路(登嘉楼),并绘出这三个地方的大河,可见郑和舰队对登嘉楼并不陌生。)
郑和船队抵达登嘉楼河口时,可能在此停泊,率领一支分队从登嘉楼河进入支流日郎河,补给清水和食物。船只因日郎河上游石陵满布,无法前进,于是在河畔登陆留宿。
二战结束后,政府当局认为石陵有碍船只航行,于是将大石炸毁,河上仍然可以看到残余的石块。
当地人称登陆处为三保港,早在19世纪初,善信已经在河畔大树烧香膜拜。1942年,当地华裔热烈响应建庙的号召,终于在三保港一带建立起三保公庙,供奉三宝太监郑和。
登嘉楼州政府对于宗教信仰保持开放态度,虽然三保公庙座落在马来甘榜,庙方跟马来村民维持良好关系。
(二战结束后,政府当局认为石陵有碍船只航行,于是将日朗河上游的大石炸毁,河上仍然可以看到残余的石块。)
华人在登嘉楼定居,跟郑和年代有关联吗?
瓜拉登嘉楼的唐人坡(Kampung Cina)是登嘉楼州5万华人的主要聚集地,华人占该州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不过唐人坡开埠的具体日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英国船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于《A NEW ACCOUNT OF THE NEW INDIES 》书中记述他于1719年抵达登嘉楼时,已经见到许多华人在那儿定居:
Trangano stands pleasantly near the Sea, on the Side of a River that has a shallow Bar, and many Rocks scattered to and again within the River, but Room enough in many Places to moor small Ships very securely, to keep them safe from the Dangers of the Winds or Floods. There may be about one thousand Houses in it, not built in regular Streets, but scattered in ten or twenty in a Place distant a little Way from another’s Villa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e Town is above half-peopled with Chinese, who have a good trade for three to four Jonks yearly, ....... The product of the country are Pepper and Gold, which are mostly exported by the Chinese. About 300 tons are the common Export of Pepper.
中译:瓜拉登嘉楼靠近海边,河边浅滩有许多散布的石头,但有足够的空间让小船停泊,作为安全的避风港。这里可能有整千座房屋,但并非建在常规街道上,而是分布为10至20座一组的村落。.......市内一半以上的居民为华人,每年约三四艘中国船只前来,.......此地主要生产胡椒和黄金,多数由华人进行贸易,出口的胡椒约300吨。
文学作家文西阿都拉(Munsyi Abdullah Bin Sheikh Abdul Kadir)的《阿都拉游记---吉兰丹篇》(杨贵谊译)写道,他于1838年来到瓜拉登嘉楼,那里已经形成一个华人社区,福建人和客家人参半,讲马来语比讲华语更多,孩子们则讲华语较多。华人的村庄有砖盖的小店铺,甲必丹的屋子有围墙,房子用砖建造,像华人庙宇。甲必丹的太太声调不像华人,带着马来人的口腔,她的亲属的举止、服装、谈吐和个性,统统像马来人。
刘崇汉的“18-20世纪初的瓜拉登嘉楼华人” (2012 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 马来西亚华人:从移民到公民)引述黄尧的《星马华人志》,华人移居登嘉楼大约始于宋代( 960-1279年)。华人的定居点除了瓜拉登嘉楼,还有位于登嘉楼境内各主要河口的聚落及沿河两岸的内陆地区,包括日底(Jerteh)、勿述(Besut)、龙运(Dungun)、北加(Paka)及甘马挽Kemaman)。从宋代到清代,华人与登嘉楼的联系从未间断,中国商船在登嘉楼各个口岸进行买卖,或由华人上岸进行贸易,而居住在登嘉楼的华人估计不少。
刘崇汉亦引述清代的谢清高在《海录》中的18 世纪末在海外的见闻:“丁咖罗国(登嘉楼)…由吉兰丹沿海,约日余可到。疆域风俗,与上数国略同,而富强胜之。…土产胡椒、槟榔、椰子、沙藤、冰片、燕窝、鱼翅、海参、鱿鱼、螺头、带子、紫菜、孔雀、翡翠、速香、降香、伽南香„„岁贡暹罗、安南及镇守噶喇叭(巴城,即今雅加达)之荷兰。” 可见登嘉楼的经济作物多元化,移居登嘉楼的华人成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登嘉楼唐人街:唐人坡开埠的具体日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郑和在登嘉楼登陆的可信度
可以这样推断,郑和抵达登嘉楼之前,这里已经有华人定居,唐人坡则可能是1419年郑和返回中国至1719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造访瓜拉登嘉楼之间开埠。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锡矿和工业的蓬勃发展,瓜拉登嘉楼和整个马来亚的华人人口随着新移民的到来而不断增加。
从三保港至倡建三保公庙的年代,东南亚还没掀起郑和热,但郑和已经在当地华人圈享有一定的地位,加深了郑和在登嘉楼登陆的可信度。
主要参考资料
管理层向海外郑和庙取经-三保公庙要成景点,《中国报》2017年10月23日。https://www.chinapress.com.my/20171023/【今日東海岸頭條】管理層向海外鄭和廟取經-三保/ accessed 23 March 2020。
刘崇汉,“18-20世纪初的瓜拉登嘉楼华人” ,2012 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 ·马来西亚华人:从移民到公民。
《明史·郑和传》原文及翻译,http://wyw.5156edu.com/html/z5062m8590j2595.html accessed 23 March 2020。
杨贵谊译,《阿都拉游记---吉兰丹篇》热带出版社(2000年5月15日,ISBN 991-04-1919-8。
Alexander Hamilton,A NEW ACCOUNT OF THE NEW IN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18, 2013), ISBN 978-1108055192.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