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5, 2020

消失了的实里达人

作者:刘培芳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0101

每一条河都有它的历史,悠长如歌;每一片土都有自己的故事,令人缅怀。这一天,走在悠悠流淌的水道边,脑海里满满都是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实里达人的故事。

位于三巴旺路和万礼路交界处的春叶自然公园开辟已经好些年,却是我们与这一方绿土的初邂逅。冠病疫情延宕,让我们多了几分闲情逸致,去探索长久以来被我们轻忽的好地方。

晃悠繁花绿树间,过小桥正要徒步公园连道一路傍水赏景,忽然发现一大群水獭在岸边水湄出没嬉戏,跟着又见它们互相追逐抢食擒获的游鱼,意外得来的惊喜,是否说明眼下这道实里达河的水质极佳?我边走边思忖,只见水面粉红粉白荷花朵朵,羞答答微笑,对岸红树林浓密无垠,郁郁葱葱。

一路往北流去,河水出海口就是柔佛海峡。当然今日的实里达河,已经不是古早实里达人聚居的原乡。整治清理过的河水已经看不见实里达人和他们的乌篷舟,而它在汇流出海峡之前已经变成实里达下段蓄水池。

我油然想起本地马来作家伊沙卡马里写的长篇小说《剌哇》,老同事陈妙华大姐功德无量,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中文,使我们得以从实里达人的原住民视角,解读这个被边缘化的族群过去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如何折射出岛国现代化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实里达人是海上的游牧民族,原是海人的一支,他们在海上捕鱼虾蚌蟹讨生活,居住在实里达河边的船屋里,河流和海洋是他们心灵所在和精神依归。他们与世无争,只从大自然索取生命所需。从小说主人翁剌哇和岸上华人村庄居民交换鸡鸭猪肉的情节,我们知道实里达人并非回教徒。

恰恰因为与世无争,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当新加坡在1950年代开始朝现代化发展,在实里达河口筑堤坝建蓄水池时,许多没有身份证的实里达人迁居柔佛地不佬河岸,另一些则搬到陆地上居住,融入马来族群中,接受回教信仰。

追溯历史,春叶自然公园其实也是过去的曾厝港所在地。1850年潮籍开垦人曾亚六买下大片土地种植甘蜜和胡椒致富,但后来曾亚六转移到对岸新山发展,20世纪初林义顺买下他在实里达河岸的土地,曾厝港的名称日久就完全被人遗忘。

我们这一天原本单纯为了郊游,却意外读了一门地理,上了一课历史。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增添一些历史情怀,但想到剌哇老来回返原乡,坐在堵截河口的堤坝上流泪,我对岛国的那份爱恋和感情,变得十分复杂。眼下这美丽的绿水青山,原来令消失了的实里达人十分伤情。


相关链接

再谈实里达人 Orang Seletar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