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0/03/high-street-story.html
High Street Story追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点滴,年华似水,转眼已近四十载;对我而言似乎恍如昨日的一情一景,对泰麟来说是将近半世纪前的经历。随着年华老去,过去已经显得模糊,每一段回忆都不再那么顺手摘来。
提起High Street(谐街),泰麟回忆起“水仙门”。记得小时候为泰麟写信封粘邮票,寄信回唐山,信封背后便写上“新嘉坡水仙门二马路……”。今天,“水仙门”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消失,听得懂水仙门的,大概已届人间白头了。
当年问泰麟我们居住的地方是二马路(禧街,Hill Street),可是为什么不叫大坡二马路也不叫小坡二马路,偏偏叫水仙门二马路?还有在学校,新加坡的加,是加减乘除的加,写信回中国,却得用嘉奖的嘉?
地方俗名自有其神采之处。二马路这么一条长路,贯穿新加坡河的两岸,从大坡四排埔到小坡加冷,邮差要找到这个地方非常困难;水仙门二马路就不同了,它把二马路的范围缩小到谐街一带,送信找人都方便得多。原来如此!
(1846年城市地图)
(1872年,从福康宁山上看谐街,直通海边)
(1880年,谐街靠海地方有家欧式酒店)
(散仔房的基本格局)
(德盛印刷所,泰麟走过的岁月)
(水仙门,1972年)
大环境改变了都市的生活风貌,也把“水仙门”这个百多年老字号送入历史。
附注:吴庆辉在《新加坡文史达人》中提到水仙门的由来:
http://blog.omy.sg/sgstory/archives/903
水仙门这本地华人地名俗称很大可能是跟福建泉州市的旧地名有关, 早在宋代在泉州设市舶司(管理港务的机关)时,海关设在南薰门内,南薰门又名水门或水仙门,那里因附近一座水仙宫得名。
水仙宫, 供奉的是水仙尊王(水仙王),是贸易商人和船员的海上保护神之一。各地供奉的各有不同,但以善于治水的禹为主。
我的看法是”水仙门“于是成为泉州的上岸入口的代称,随着海洋贸易的展开,到了明代在马六甲也有一处”水仙门“的俗称, 19世纪新加坡开埠后这民间对登陆口岸的俗称也来跟着来到新加坡。
2 comments:
国樑,地方俗名的确是很神奇。水仙门谐街也叫大葛街,大葛是High Court的粤语译名。我们讲水仙门,讲大葛街,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地方,讲谐街反而不知道是哪里。
还有大葛街附近的酒店街,一说就知道是Colemen Street;说哥里门街,没多少人知道。
大葛街附近的吊桥头,大家都知道是衔接大坡与小坡二马路的Colemen Bridge,说哥里门桥,大家还以为哥里门街有条桥哩!
老福南
大哥说的是,民俗也是一种地方文化,只惜随着都市风貌的改变,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化也在消失中。
可是每一代人都如是说,是巧合吗?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