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04, 2011

80年前的校刊

2007年9月,本着成人之美的心态,为启志学校一群老人制作一份喜相逢特辑,担任义务摄影师兼专辑制作人。启志学校位于Paya Lebar大成巷,五十年前关闭,半世纪后竟能奇迹般地找到整四十名同学,聚集一堂。自此他们每一年农历新年期间在Chin Swee Road红星酒楼捞起,半世纪后延续前缘。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html

没有旧照片,没有旧校址,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甚至连学校名称到底是启志还是启智大家都有争议。民间办学,惨淡经营,校长兼校工,上课兼打钟,为的是让附近的孩子有机会当个读书郎,学习文化五育,代代相承。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启智”只是德智体群美中的五育之一,“启志”更具教育的宏观与愿景,最后一致锁定“启志学校”为正身。

完功后心中反而有点愁绪,1906年(光绪32年)慈善家兴师办学,为同乡服务。我不是同乡人,还是在62年后得到好处,度过十年黄金岁月。从1906年直至我入学期间学校经历过什么大小事,我几乎一无所知,因此纳闷。

学友惠梅神通广大,不晓得从哪儿找来影印成PDF的1931年校刊,作为2011年开年贺礼。时空交错80年,或许照片中人还健在。真情厚意,叫我感激得五体投地。

(1931年校刊封面与目录)

301页的校刊秉承那个年代的中国文风,制作严谨,修学六年的毕业生的文章美术作品都叫我汗颜,相比之下才明白什么叫做江河日落,语文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传统华文老师皱眉头,但不得不向现实妥协。驾驭语文的技巧,确实并非通过今日的考试标准,及格率与AB等亮眼成绩来衡量的。

(文章与美术作品)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新加坡成为中国海外最大的后援基地,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领导下,各阶层华人热烈响应,支持中国抗战。据国民政府的统计,自1937至1941年,来自新加坡的捐款约占中国军费的三分之一。1942年2月15日,经过一个星期的抗战,新加坡沦陷,近13万英澳军队向3万日军投降。日军进攻新加坡时,华人组织义勇军积极作战,华人无私的奉献成为日军忌恨的对象,展开残酷的报复,估计有约五万华人在肃清行动中遭到杀害。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09/07/3-of-3.html

翻阅1931年的校刊,爱国情操早已显示。其中郑振文老先生指出中国四分五裂,国忧国难,扶危救亡,端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为同乡子女的教育惨淡经营,后人继续努力,办学宗旨理念鲜明。
(校董)

(全校师生合影)

(教职员)

想起在纽西兰农村小住时,牧羊人教导我赶羊的要领是照顾跑在最后的那头羊,确保它不会掉队。虽然落在后头的那头羊会拖慢羊群的节奏,但是如果置之不理,每回牧羊都会有跑在最后的一头羊,到头来羊群四分五裂,越来越单薄。同样的,教育如牧羊,不是为了筛选精华而让落后的弱势群体掉包的短线经济效益。“教学如扶醉人,扶到东来西又倒。....学生一字未达,一义未解,为师者都必须使其了然,不可因学生鲁钝难与言而敷衍从事。”

郑振文老先生以19世纪的意大利为借镜,为大家上了一节历史课。意大利是古罗马帝国的核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欧洲资本主义的摇篮。但是,自从中世纪以来,它曾长期陷入四分五裂、内乱不息的局面。从16世纪起,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先后入侵意大利。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英勇斗争。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被肢解为八个封建邦国和地区,除撒丁王国外,均直接或间接受奥地利统治。1848至1870年间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前后发动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The Wars of Italian Independence ),最终在1870年获得胜利,使意大利摆脱长期受外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特别提起玛志尼(1805—1882):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毕业生合照)

郑振文老先生借用玛志尼对意大利独立的贡献,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中国才会重现曙光。“罗马者,非一日之罗马也”,对1931年端蒙学堂600名学生而言,教育使历史更辉煌!或许这也代表着那个年代民间的办学精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