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凤舞香罗话婚纱 Wedding dress (1 of 2)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吹起一阵复古的时尚风,让现代观众欣赏到外表奢华但实际上并不昂贵的拉夸(Christian Lacroix)的舞台戏服和韵味十足以及从满洲女子服装演变出来的百年旗袍。去年中秋节前后,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婚纱在2012年8月至10月间粉墨登场。中国的情人节特别多,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初七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都制造了男女会面的浪漫气氛。男欢女爱之后,结婚并蒂是顺理成章的结局。婚纱除了是新娘最美丽的衣裳以外,也诠释男女之间的情感,有些还反映出设计师、甚至是新娘的智慧和品味,别具纪念意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晓得这批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横跨三个世纪的珍藏,是否感染有情人,心动不如行动,“我愿意”,“I do”,携子之手,与子偕老,为新加坡生育多一些本地婴孩?

或许大家会感到好奇,到底由那一位新娘为婚纱掀开序幕?除了白色婚纱外,婚纱还能使用其他颜色吗 ?婚纱的拖尾除了营造浪漫,还有什么特别意义?什么时候婚纱在新加坡流行起来?

现代婚纱以白色为主流,严格说起来只在正式场合穿一次。回顾19世纪初那个塑造婚纱传统的年代(1800-1840),新娘礼服并没有统一的颜色与规格,除了黑色(表示哀悼) 与红色(与娼妓有关)之外,其他颜色都可以派上用场,玫瑰和桃色代表坚贞不渝的爱情,橙色代表百子千孙等,不过只有再婚妇女才会穿上粉红或湖蓝色婚纱。

那时的婚纱并不是一生人只穿一次,为了节省成本,婚纱多数选用印上花卉图案的彩色布料,可以在其他场合再循环,当礼服一样穿。比如伊丽莎(Eliza Larken)的短袖礼服,为了配合教堂婚礼,加了一对可拆卸的长袖子,再以蕾丝镶边的网帽陪衬。

Eliza Larken 的短袖礼服,为了配合教堂婚礼,加了一对可拆卸的长袖子

普通家庭的女性多选择比较实用的颜色婚纱。莎拉(Sarah Maria Wright)与农场工人结婚时,便选择了可清洗的印花棉布,棉布上的图案是当时(1841年)的最新设计,但礼服却采用1830年代中后期的裁剪法,反映出农村婚纱的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这件礼服还有多次洗涤的痕迹,而且比较宽松,可能怀孕时曾经修改过。

(Sarah Maria Wright 与农场工人结婚时,选择了可清洗的印花棉布)

第一次有文献记载的婚纱是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Louis XII)与安妮的婚礼,至于采用白色的传统可追溯至1840年维多利亚女皇的新娘装扮。当时女皇穿着白色婚纱, 5米长拖尾,还配搭了汉宁顿蕾丝(Honiton lace)制成的头纱和橘子花头饰。白色婚纱代表新娘子内心的纯洁,长长的拖尾缔造爱的延续,由于拖尾需要更多的布料与织工,因此也是财富的象征;橘子花散发的清新的香气叫人备受喜爱。头纱除了制造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外还有一个妙用,就是为新娘子遮掩出嫁时情不自禁流下的眼泪。维多利亚的新娘装主导时尚潮流(1840-1901),传统就这样奠基,影响全世界两百年。


(Queen Victoria 穿着白色婚纱, 5米长拖尾,还配搭了汉宁顿蕾丝(Honiton lace)制成的头纱和橘子花头饰,成为时尚经典

说起拖尾,1981年英国黛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上,黛安娜穿着如童话般的婚纱,拖尾长达8米,一时之间,设计师们竟相模仿,掀起梦幻婚纱的热潮。为黛安娜设计婚纱的设计师伊丽莎白(Elizabeth Emanuel)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她本人在1976年结婚时穿着印上海浪和棕榈图案的礼服举行婚礼,颠覆当时复古的风格。

(Elizabeth Emanuel 1976年结婚时穿着印上海浪和棕榈图案的礼服)

婚纱充满喜悦与回忆,偶尔也包含生命的遗憾。1885年,梅小姐(May Primrose)穿着一件复古的婚纱出嫁,一年后却不幸离开人世,她的家人在伤心之余还为她好好地保存着嫁衣,情深意切,叫人深深感动。

(May Primrose 结婚一年后不幸离开人世,她的家人在伤心之余还为她好好地保存着嫁衣)

爱德华时期(1901-1911),婚纱设计开始从晚礼服的剪裁、用料和装饰中寻找灵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白色和乳白色的婚纱仍然流行,但粉彩和金属色系也成为时尚的替代选择。在那个年代,新娘的吊袜带象征爱情运,因此年轻的男士们都不放过,纷纷讨个好彩头,情形和现代的新娘手花相似。

(新娘的吊袜带象征爱情运,因此年轻的男士们都不放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上流社会发生组织上的变化,一时之间成为媒体追踪的目标,个人的婚礼也往往演变成“社会的婚礼”(1920-1939),华丽的白礼服下有许多狗仔队竞相挖掘的故事。1933年,社交名流玛格烈(Margaret Whigham)在伦敦举行婚礼时,穿着一袭由哈特内尔(Norman Hartnell)设计,并动用了30名女织工缝制的华丽婚纱,系着3.6米的拖尾,是一个早期“只穿一次”的婚纱的例子。这件婚纱花费52英镑,是当时普通工人一年的薪水。通过英国百代全程摄制的录像,妇女与摄影师们摩肩接踵,争睹新娘的风采是伦敦的另一风景线。据说玛格烈的婚礼还使伦敦的交通瘫痪了三个小时。

(Margaret Whigham 在伦敦举行婚礼时,穿着一袭由 Norman Hartnell 设计,并动用了30名女织工缝制的华丽婚纱,是一场豪华的“社会的婚礼”

这么长的拖尾,到底动用了多少个花童?那个年代不流行花童,倒是有三个动作粗鲁、似乎心不甘情不愿的大男人,把她的拖尾拉得高高的,再揉成一团,叫人惨不忍睹。30年后,玛格烈的第二任丈夫揭发了她的淫秽照片和丑闻,作为离婚的理由,当时的国防部长,也是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女婿还受到牵连而自动辞职。

19399月,英国对德国宣战,战事升温,物资短缺,导致政府颁布衣物配给条例。在这个简朴的年代(1939-1951),新娘没有足够的服装配给券购买现成的礼服。但婚还是要结,生活还是要过,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大前提下,新娘子将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花店主人伊丽莎白(Elizabeth King)身穿的就是窗帘布缝制成的婚纱。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有些新娘子甚至采用降落伞的材料制作结婚礼服。

(Elizabeth King 将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出嫁时穿的是窗帘布缝制成的婚纱)

二战后,英国经历了急速的社会变迁,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性自由方面的权力显著提高,吸引了多才多艺的设计师云集伦敦,迈入创新与个性化的新纪元(1950-1970),与巴黎的时尚之家Dior分庭抗礼。1960年代也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新娘除了大胆地穿上长裤套装外,还兴起了短裙风,礼服长度不过膝盖。

(新娘的长裤套装,还有中国风)

玛丽特(Marit Allen)是《英国时尚》杂志“青年思想”专栏编辑,她委托年轻的英国设计师约翰贝茨(John Bates)缝制一袭太空装式短婚纱, 成为时代经典。在那个美苏冷战的年代,苏联的无人太空船在1959年登陆月球,比美国抢先三年,太空竞赛持续升温。19697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往太空探索的梦想,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这历史性时刻说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举世格言。他在201287日往生,享年82岁。

(Marit Allen 的迷你太空装式短婚纱,以及受了嬉皮士文化与越战的影响,不满社会现状,因此专门与社会背道而驰的迷嬉装Maxi)

1968年,风靡全球的迷嬉装(Maxi)也打入婚纱界,长至脚踝的婚纱开始回流。贝琳达Belinda Belville)别出心裁,为年轻豪客设计以北极狐毛镶边的迷嬉长外套,让冬天出嫁的新娘子挑战传统。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迷嬉长外套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我们必须记得那是个背叛的年代,年轻人受了嬉皮士文化与越战的影响,不满社会现状,因此专门与社会背道而驰,在流行紧身迷你裙的年代,这群年轻人偏偏选择宽松的长衫,表达他们不满的情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