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30, 2015

乌鸦有反哺吗?

公平不公平?


从张耀田的博文“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2015127日)看到下列这段文字时,不免眼突突: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看标题“张志贤:要求年轻人为年长者医保买单不公平”的新闻报导。”

上早报网浏览,确定消息来源自《联合早报》20150127日,林子恒报道。

张志贤:要求年轻人为年长者医保买单不公平

新加坡的终身健保计划让国人为自己未来的医药开支预先支付保费,这与许多国家要求年轻人为现有年长者的医疗保费买单的做法相比,更为公平

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及内政部长张志贤昨天在“2015年新加坡透视论坛”部长对话会上说,许多国家向年轻一代征税来支付上一代人的医药开支,纳税人与接受医药福利的人可能没有任何关系。他认为这是个“不负责任”的做法。

相对而言,在我国终身健保的改良预付保费支付模式下,国人可在年轻有工作时,多付些保费来预付未来的保费,这使保费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进而减轻他们在退休后的保费负担。

张志贤说:“终身健保的好处就是,你其实是为自己进行代际转移,趁年轻为未来的自己预先支付多一些保费。我认为,这是个公平的做法。”

读了这段文字,再跟标题印证一下,觉得可以从正方反方的立场来玩玩。假设政府(与张志贤)为正方,不同意政府的见解的为反方。

正方的立场


正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尤其是昂贵的医药费,最好是未雨绸缪,年轻的时候为老年作准备,采取购买保险的模式,为自己的将来埋单。如果将这笔费用转嫁给下一代,到时的纳税人跟阁下可能什么关系都没有,对到时的纳税人是不公平的。

单从功利的角度来衡量,正方的立场是无瑕可击的。自己顾自己是商业社会里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模式,不要增加下一代的金钱负担也是一些现代家长的想法。需知金钱并非万能,没钱则万万不能,在本地人口老化,同时面对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吸引新移民来降低老人的比例,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并非易事。2030的人口大计是过去经济模式的延伸,确保国库有钱,可以养活国人,尤其是没有经济效益的退休人士。

至于将来入赘新加坡的下一代,不知他们来自何方,相信他们的想法也较“务实”,为什么要移民到新加坡,供养一群正在吃老本,又没有地缘血缘关系的上一代?

在权衡得失下,新加坡这个小国必须提供比他人更优异的条件,吸引没有什么关系的未来人来打造未来。否则2015庆祝SG50之后,不可能期盼50年后的另一个SG50

还有一点正方要求澄清的,是早报误解了正方的意思。正方说的是在取舍之间,那一个保健模式“较公平”,并没说“要求年轻人为年长者医保买单不公平”。

反方的立场


轮到反方发言了。“较公平”与“不公平”只是一场文字游戏,年轻的时候为自己的晚年作准备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可能的话,甚至不妨留些遗产给后代过好日子。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认同正方的出发点,尤其是完全忽略了一套存在多年的社会价值观。

新加坡一路来就是个移民社会,19世纪开始,大量华人因清朝腐败而逼不得已下南洋找出路,人在江湖,互相接济已经成为一方社会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儒家伦理在民间早已流行。

跳到1980年代,新加坡跟香港、台湾、韩国并驾齐驱,号称亚洲四小龙。时任总理李光耀意气风发,认为新加坡已经进步到一个成熟、生机勃勃、秉持正确社会价值观治国的地方,于是着力争取让新加坡成为“亚洲价值观”的领导。当时年轻气盛的台湾学者龙应台出面回应,质问新加坡不中不西,又没有浓厚的文化根底,凭什么代表亚洲?亚洲价值观之争后来不了了之。到了1990年代,新加坡打造一套“儒家治国”的公共政策,为日后多年来中国官员前来考察学习之路铺下契机。

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仁者爱人,老有所依,少有所靠,天经地义。孟子将“仁”的思想推展为“仁政”。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是诸侯的功利心太强,于是提出欲强国,必行王道,行王道,必重民生的说法。

简而言之,这套文化价值观就是后人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白话一点,就是花非花在《新国志》所提的:“人和树木一样,都要有根有本”,飞天客所说的:“有哪个民族的长辈伤风感冒的医药费是他的子孙不愿意付的!是美国人呢?还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

如果正方的心态真的就如早报的标题所说的那样,年轻人照顾年长者是不公平的做法,此信息的后果十分严重,足以摧毁过去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社会机制,到头来呈现在自家及外人面前的那套儒学风范,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现在累了,可以谢幕了。

这里也不排除大选的脚步声已经逼近,正方不惜以不道德规范来左右年轻人与新移民的选票。


金钱·幸福


既然我们以金钱,而不是以价值观治国,那么反哺之心可以毁,国民服役当然可以毁,对人民行动党的忠诚度一样可以毁。

过去念书的时候,在老师口中学到了千万不要“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等为社会注入一些温情的做法,老师对不起,您的教诲都可以毁。

正方可以取笑我们不务实,太过理想主义。正方可别忘了,从政本来就是要有一点点理想,通过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来为普罗众生谋求快乐,为一个美好的社会铺路。

新加坡的信约说:“...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走到现在这一步,或许全民对话更应该“谈心”,找出何谓“国家之幸福”的共识,过后才来肯定金钱的价值是否就是幸福的指标。

曾经听博物馆导览员美丽说过,我们这一代最不幸福,被三番四次的教育改革搞到不着岸,最后因为GP改成英文而无法继续深造。出来做工后,必须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身处夹心层,左支右拙。如果跟美丽交谈,相信她会说现在好了,小辈照顾长辈不公平,自己的老年怎么过啊?为什么一辈子都在政策改革中吃了大亏啊?

这样的新加坡,的确是家政联公司,美其名Singapore Inc.,以公司之名可能可以支撑百年,反正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各赚所需,赚够了拍拍屁股就走,公司有钱赚就行了。若以国家之名,这个大环境没有什么人文,再华丽的风景线也是给旅客观赏的,一路走下去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留恋。


(乌鸦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长长。我今敬老本当敬,也为后人做榜样。
图片来源:我的网上乐园

当年小二的课文


走笔至此,想起小学二年级,曾经在华文书读过“乌鸦反哺”的课文。上网搜寻了一下,课文大致是这样的:

一只老乌鸦把两只小乌鸦带大,自己费尽了体力,老了,再也飞不动了。两只小乌鸦也长大了,但是小乌鸦没有忘记养育之恩。小乌鸦见到妈妈飞不动了,无法捉虫吃,小乌鸦就捉来虫子喂母亲。

这则故事来自《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乌鸦反哺经过一代代的口传心授,已经成为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感恩的精神力量。

不过,有读者回应,自然界并没有乌鸦反哺这回事,敬老、养老无疑是一种美德,但以美德绑架孩子,这样的美德将成为恶行。吊诡的是,没有读者反驳这番说法,是否等于默认?

所以明白了,“不公平”是天生自然的,“公平”反而不自然。

相关链接
从Ah Boy to Man谈起
SG50:建国50周年?独立50周年?

2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幼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终
本就是一个以民为本的负责任政府的治国目标。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先进国家无不以更好的实现对人民的照顾为努力的方向。
难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眼看老人在马车路上劳死的才是'好'政府吗?

Anonymous said...

'乌鸦有反哺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吗?,关健在于如果乌鸦的生存条件优越,又何须下一代反哺?
反过来如果生存的条件恶劣,下一代已自顾不暇,要反哺,也有心无力呀!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老人生存的空间,这与忘恩负义,过桥抽板有何区别?能不令人寒心吗?

Anonymous said...

《燕诗》又名《燕诗示刘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讀后令人多少感慨,因果偱环,報应不爽 呀!

Anonymous said...

刚读了 新国志 的首篇名为 “低智商女被虐死,究竟谁的错”的报导,使我感觸良深。
请容许我大逆不道,说一句心里话,多年来新加坡推行的功利教育政策,使新加坡
人早已养成了 ‘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的处世态度。见高就拜见低就踩,跟红
顶白,新加坡人情的冷漠,令人寒心,政府凡事以所谓 “双赢 win win” 为原则,造
成了 “人人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 的处事哲学。没有利益没有好处 bochap!
在新加坡,人人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造成了 路见不平,闭眼不闻,该出
手时就收手,活一个不多,死一个不少。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冷酷世界’。
政府不管,医生不救,老师不教,儿女不孝,手足无情,夫妻无爱,亲友不义,.......,
还是自己祈祷求神保佑更 ‘可靠’,除此别无他法!生活在新加坡,可悲可恨!

Anonymous said...

看了 新国志的 “可以死不可以病 .........” 一文之后,钩起了我当年的回忆。
我的 ‘父亲’ 于1997年3月死于肠癌,生前医生却一直以 “痔疮” 处理。
我的 “母亲” 在1997年4月身体不适前往Maxwell Road Outpatient Clinic求医,“医生” 向她保证
绝非癌症,并很 “负” 责任地安排了8月到中央医院 “检查心脏”,稍后,伊丽莎白医院的医生证
实为末期肝癌,最后于1997年7月去世。
我移居国外之后仅于2001与2005年两次回到新加坡访友,我在2001年顺便到SATA检查身体,
“心电图”之后,医生警告我 “心脏肿大”,却没有任何治疗的建议?回 ’外‘ 国之后,我往访我的
family doctor,当我告诉他在新加坡被“检”出心脏肿大之后,他大笑不止,他没有作出任何处
理,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如果是真的,恐怕你没那麽舒服地坐在我面前,我顿时茫然!..........
还有更多亲友在新加坡的病历与痛苦,“磬竹难書” 啊!
是的,很多新加坡人不但发现可以死,病不起,不但收费不合理,更重要的是没有医德,不负
责任,在一个不公正没正义可言的社会,有良知的能人纷纷用脚投票,怪谁?

Anonymous said...

我二十多年前移居到一个西方国家,这里的合法永久居民与公民人人享
有全免费的专科和住院手术服务,孩童从出生到18岁生日看家庭医生和
牙医费用也全免。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与公民65岁起享受政府给予足够
正常生活的养老金;本地人就读小学,中学与大专免交学费,.......
反观新加坡,从当年nothing is free进步到nothing is cheap!
想起多年前新加坡的某知名公众人物说过,移民外国的是 “二奶”,他
“宁可” 留在新加坡做 “正室” ,我笑了,究竟谁是 “大婆” ?谁是 “二奶” ?
他曾成功被那一个国家批准移民?还仅是 “酸葡萄” ?
政府高官难道只应领高薪而不应体谅民间的疾苦吗?

Anonymous said...

今早读了 潘耀田博客 的 “苍茫”,感触良深!
一位高龄80多岁的老人,在须要帮助时,她的6个学有所成的
“孩子和他们的家人” 包括一位 ‘为人师表’ 者,无一有办法抽出
时间来协助,.......
我也感到芒然,的确,我在西方国家生活了20多年,这里的年
轻人18岁便要 ‘独立’ 生活,他们没有供养父母的责任,这里的
老人都是由政府负责照顾,政府每周给予符合资格的老人足够
生活的养老金,在家庭医生的安排下免费的老人院,护工,全
体公民的免费专科,手术与医院服务,无微不至的体贴,,....
令人感动!真正的 ‘from cradle to grave’!
新加坡帝国成功地干掉了 “华文教育” 的同时也否定了中国 “百
行孝为先” 的 ‘落后’ 传统文化,西方的 ‘敬老尊贤’ 方式却 ‘隻字
不提’ 造成了今天的悲剧,谁应负责?
我在想:尤其在大新加坡这样一个 “只认金钱不认亲” 的制度下,
“如果” 这位老妇 “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她会不会反被 ‘围绕’
在她周围的 ‘亲人’ 烦 “死” 呢?

人情似纸张张薄
世事如棋局局新
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Anonymous said...

读到了 《新闻剪辑》的一篇 ‘屋子一过手,儿要父母走‘ 的 “趣闻”,其中还列出了多个年来 父母遭 ‘弃’ 的个案!
我不信任何宗教,但我笃信 “因果报应”,我相信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我更相信 ‘法理’。
也许这些被孩子 ‘遗弃’ 的父母在怨恨儿女的不孝之前,应该俯首自问当年他(她)们本身是如何 ‘报答’ 父母
的养育之恩的?曾否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有他(她)们更应自问当年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吗?你
们当年是怎样教育你们的孩子的?令人 “啼笑皆非”的是你们当年坚定地 ‘拒绝’ 了以 ‘百行孝为先’ 的华文教育,
今天人人面对一个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的 “恩将仇报” 的冷酷社会,不正是你们自己造的孽吗?
在西方国家,扶养和照顾,保护年长者是政府的责任,你们不应该对孩子太苛求。
当然了,在法律上,你把房子在生前就割名给他们,这可能是一种 “赠予” 的 ‘法律’ 行为,后果自负!怪谁?
你们可知道在西方国家,我亲眼看到邻居成年的孩子回老家吃饭也 ‘自动’ 地放下 ‘饭钱’。孩子帮忙老家剪草,
也不是免费的。这不就是你们当年送孩子去英校所祈求的 “开花结果” 的好日子,好现象吗?

Anonymous said...

我说过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曾就读于教会中学多年,对于西方人的 “圣经” 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中 父母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相反,基督教观念中 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創世纪2:24,可10:7-10清楚指出: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所以神配合的,
人不可以分开。
出20:12也讲孝顺父母,作为十诫之一,然而对父母的关系必须排在夫妻关系之后来处理。
“圣经” 特别强调了婚姻的前题是 “离开父母”,这与东方的 ‘父母在 不远游” 是 ‘格格不入’ 的。
“离开父母” 就是父母绝不能成为夫妻关系中同等地位的 ‘第三者” !
如果父母一旦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转给孩子,父母在家中的地位便即刻由“主”变“客”,成为了
儿孙家中的 “第三者”,是 ‘多余’的,是令人 ‘厌恶’的 “第三者”,命运堪忧 呀!
不过话分两头说,在 “世态炎凉,只认金钱不认亲” 的小红点,如果你名下 腰缠万贯 富可敌国,
你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只怕你被儿媳的热情所融化,只怕你被太多的亲友邀约所烦死,......

Anonymous said...

想起曾读过这样的一首诗:
自古机深禍亦深
休贪富贵昧良心
簷前滴水毫无错
报应昭昭自古今

“簷前雨滴水 点滴不分差” 愿世人警醒!

Anonymous said...

站在正常的人伦的现代角度来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爱孩子,就是要让他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
教育孩子独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当今父母对孩子的最殷切的期望,是 真爱 的表现。
不论是乌鸦或是鸽子,幼崽的翅膀长硬了,它们便自然离开老巢,独立飞翔,寻吃,建立自己的新天地与繁
殖下一代。父母应做的就是在孩子生命的初期给予正确的教导,建立他们的自信,照亮他们的未来道路。
拾多年前,我的孩子和儿媳就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告诉我和老伴,他们都已是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士,领着高薪,
他们声言对我的房产与股票等资产 ‘没興趣’,不要我的一分遗产,我哭笑不得,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Anonymous said...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刚看完了 早报网上的一则 ‘新闻’:
“首鉓商肝癌逝世,为二万葬礼费,26万存款,3兄弟斩断手足情”
使我感到困惑与不解,我亲眼看到在这个小红点中,许多上一代
的老人家为了 ‘莫名其妙’ 的原因,将他们的 资产 分写在 妻儿或
亲友的名下,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 资产 在法律上已经与他脱离
了关系,他们在生之年早就已经与之无缘,更搞笑的是,他还在他
的 ‘遗嘱’ 上对已经不属于他们的东西作出 ‘分配’,令人啼笑皆非!
我不得不怀疑替这些老者订立 ‘遗嘱’ 的律师的专业水平,还是他们
有 ‘不可告人’ 的目的,为日后铺好他们的 “财路”。
其实,俗话说:‘小时两兄弟 大后两房人’,在 “人情似纸张张薄”,
‘亲情放两旁 利字摆中间’ 的小红点中,为了 “遗产” 而 “反目成仇”
早已 ‘见怪不怪’,无疑,一张尤如废纸一张的 ‘遗嘱’ 进一步加深了
本已淡漠的 “亲” 情的矛盾, ‘蚌鹤相争 渔翁得利”,‘好自为之’吧!

Anonymous said...

新加坡人越来越看重眼前的得失,一切向钱看,没有道德,更无廉耻,有钱就是爷,
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熏陶出来的早已经成了 “拜金主义” 的信徒。
‘进化论’ 把人与动物划上了等号,动物界 ‘弱肉强食’ 的 ‘丛林法则’ 早已深植脑海之中,
还以 ‘先进’自居,将 “狼” 的野性,残暴,贪婪和暴虐的本性,运用到 待人接物 之上,
美其名曰:‘拼搏精神’,以为这才是 ‘先进’,完全忘了道德,不知 孝道,只知不择手
段地 ‘胜出’。
“毒如蛇蝎 狠如狼”,蛇蝎狼没有任何亲情,它们甚至撕咬吞噬同类,没有任何底线,
究竟谁之过?是 ‘无根的教育’?还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 ?亲情何价?

Anonymous said...

记得香港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2017年苹果CEO 库克(Tim Cook)受邀在MIT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说:“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
工智能’ 能够像 ‘人’ 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 ‘人’像 ‘电脑’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
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如果科学家是在黑暗中探索,那麽 '人性' 便是引领我们前行,
让我们看清楚危险的烛光”。
看看今天的 ‘慕尔小红点’上,一群无根的‘乌合之众’,不知伦理道德,为了 ‘钱’途无所不用
其极,老人治国,‘萧规曹随’,一片‘死气沉沉’,没有文化. 何论‘乌鸦反哺’?都是废人,捡
纸皮抹枱凳去吧! ‘阻住个地球转’(粤语),死不足惜,不是吗?

Anonymous said...

看到今天新加坡国庆日的早报头条:“政府将提高退休与重新僱佣年龄” !
这些年来,政府一再强调公积金对人民未来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 的作
用和对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强调 ‘积谷防饥’,节捡储蓄的重要。
也许这也意味着不久之后,领取公积金的年龄会随着 退休年龄 的提高而
相应调整,也许大家都 ‘心里有数’ 了吧!
过去10多年来,各国经济纷纷染上了 ‘量化宽松’ 的流行病,各地竞相加印
钞票,造成通货济涨,利息下降,甚至达到了 ‘負’ 利率的境界,众多老人
多年的积蓄被蚕食殆尽,欲哭无泪!
全世界多年来 ‘选贤任能’ 的结果,新加坡有幸多年被推为全球最‘昂贵’ 的
城市,难得呀!我想新加坡 ‘普罗大众’ 的收入就算不是全球最高,相差也
应不远了 ?
很庆幸的,我自小就不相信把钱存入银行是最好的 ‘投资’,回忆很久很久
以前,我在适当的时机以 S$6+ 购入华桥与发展 等银行的股票,年年分红
或派股,十多年后我离开新加坡的时候以将近 S$30- 卖出。我也在1980年代
以20多万买了一间私人公寓单位,不到10年以60多万卖了才 ‘远走高飞’ 。
在这裡我十多年前的股票投资今天股价已涨了3倍到5倍不等,我所有的多座
独立型别墅 市价也每七到八年翻一番,总之收租或股息都使我生活得
挺滋润的了。
银行是 ‘负’ 利率了,但这裡的银行不知怎的,赚的钱却一年比一年多,
股息一季比一季多。同样的,新建的楼宇越多,房价却越高,‘莫名其妙’ !
有人说,风险太大了,当然我也怕得很,真的不知道有一天银行 ‘倒闭’ 了,
人们都 ‘居者有大牌’ 了,我也就 ‘身无分文’了,如何是好?不敢想呀!
(奇文共赏 不构成任何建议,责任自负)

Anonymous said...

你作为股东的银行如果 ‘倒闭’ 了,你头上的天如果 ‘倒塌’ 了,
你以为你的 ‘小红点’,还有你以为压在你头上的 ‘牛鬼蛇神’
还能如此 ‘高高在上’ ?再 ‘混’ 个50年不变?
不过,如果你告诉我以毕生积蓄购买的 ‘房产’ 以 ‘99归0’ 结局,
我会 ‘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
如果我知道我的血汗钱不但被 ‘通货滞胀’ 鲸吞蚕食,最后成了
’鸡肋‘,如‘海世蜃楼’,般的虚幻,储蓄不过是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我会 ‘痛不欲生’,我会 为了我的下一代 改变现状,
‘鱼死网破’ 在所不惜 !

Anonymous said...

还记得本世纪初我和家人一起在取得居留地的 公民权 之后,‘毫无悬念’
地启动放弃 新加坡公民权 的申请,成功之后,跟着当然也悉数取回我和
老婆大人的公积金,我们收到汇款之后便将之换成一间位于全国最 ‘高尚’
毫宅区的最不起眼的 Freehold ‘独栋别墅’。
不知不觉,将近20年过去了,每周收到的租金早已翻倍,这间屋子也早已
一再翻新,最新的估价(for tax purposes)已是20年前买价的3.5倍,我
在想如果我和老婆大人的公积金一直 ‘悠闲’ 地 ‘沉睡’ 着,今天还能得多少?
会不会?甚至连其中的一个 ‘厕所’ 也买不到 ?!
还记得我在上世纪70年代向 ‘建屋发展局’ 以 $37,500 购买了一间5房式组屋,
10多年后为了搬到私人公寓,‘被逼’ 在公开市场上以 $120,000 将它卖掉,
并向 ‘建屋发展局’ 以 ‘黑白’ 签下 ‘永远不再申请组屋’ 的 ‘承诺’ !
看来,在新加坡 ‘投资’ 的 ‘利润’ 是更丰厚了,不是吗?
“CPF” 我笑了!

Anonymous said...

当今在瑞士的银行存款不但没有 ‘利息’,大量的存款反要支付高额 ‘年费’ !
也就是说 存款将 ‘越存越少’ !
在丹麦的银行贷款买房,目前年利率为 -5% 不但免付利息,银行还会倒贴呢 !
也就是说 银行付钱让 借贷者 使用资金,贷款人还的钱比借的钱还少 !
获得负利率的借贷者须如常缴付月供,但余下贷款的每月扣除金额将多于还款额。
不过只可供 扣除,银行不会直接给你现款。
对储户而言,‘负’ 利率使存款不但毫无收益,反会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日益减少!
如果按目前各国利率一减再减的趋势,万一 ‘公积金’ 也达到 ‘负’ 利率,跟 ‘组屋’
一样 99归0,真的不敢想 ‘冇眼睇’(粤语) 了!

Anonymous said...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亲子关系本就是几生修来的 ‘缘分’,你无法奢求终身相伴,
但在外头雷雨交加的时候,你知道有一个平静的港湾等着
你,在你疲倦的时候,你会想起一个温暖的家随时展开双
臂欢迎你!
让我们珍惜这輩子共聚的 ‘缘份’。来生,不论爱或不爱,
也许已相见无缘,形同陌路!

Anonymous said...

今天看到网上新闻 “新加坡大叔要求延迟出院,背后原因却令人心酸,...”
当年是谁放弃了建基于以 ‘忠孝’ 为根基的华文教育,将人伦的关系降格为
平等的 ‘同侪’ 关系。
又有谁灌输了 ‘万般皆下品 惟有利益高’ 的人生目标,对于得不到 ‘收益’ 的
对长辈的关心与探望视为 ‘多余’,甚至避之则吉’,不屑一顾。
老人不得不要求留在医院获得照顾,老人不得不要求留在医院祈求关怀,
当老人不得不要求留在医院方能获得温饱,这已不是 ’儿女不负责任‘ 可以
作为托词,这完全是一个社会教育的失败,福利制度的冷酷欠缺,尤其是
当这一切发生在一个领秀领着全球最高薪酬的所谓 ’第一世界‘ 的小红点!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Anonymous said...

祝母寿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义母心!
作者:清慈禧太后

在权利巅峰年代的慈禧,却并没有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太多的牵绊。就连每次去见自己母亲的机会都是逢年过节的例行拜见,
而且在慈禧当上太后之后,她的母亲每次跟她见面都是要按照 ‘规矩行礼’ 的,至于慈禧的父亲更是依法一面都不能相见!
诚然慈禧有着截然不同非常强势一面:家早已不在是原来的家了,母亲不是母亲,父亲不是父亲,是君和臣的关系。可能
正是这样,慈禧才会写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样的句子吧,至少在母亲即将寿诞的时刻,她只是那么一个单纯思念家人的
孩子吧。尤其是在后面两句诗中“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天下儿女读到,都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父母。
而且就是现在的人们都是常把“可怜天下父母心”挂在嘴边,这已经是流传百年的经典诗句了。

Anonymous said...

早报的这篇 “丰富晚年生活 当幸福空巢夫妻” 使我非常的感触!
父母的愛是唯壹的以分離為終極目標的愛,最終目的是把儿女
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獨自在大自然中展翅翱翔!
我注意到文中的夫妇的两个孩子到美国完成大学专业教育后留
在国外发展,儿子是特许会计师,一直住在美国,儿子和媳妇
至今膝下犹虚,女儿在美国当医生仍然单身未婚,虽然两老没
有含饴弄孙的机会,但我真的很怀疑他们有 ‘空巢’ 的必要,我
在西方国家生活了30年,目睹许多青年才俊在学业与事业双丰
收之后便把父母也合法地以 ‘团聚’ 的名义申请过来合法居留享
受原居地所欠缺那枫红冬雪宜人的气候与各种福利医疗照顾以
报劬劳养育之恩,甚至 ‘三代同堂’,帮忙照顾孙辈,共享天伦
之乐!
‘空巢’ ?不着边的神话故事 …..

Anonymous said...

”全职儿女”生活方式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他们大多是在职场初期受挫或职业进入瓶颈期,决定
回到家里与父母同住,通过陪伴父母或承担一些家务来获得认可。
有人甚至与父母签订了一份简易的劳务契约,上边列出付出与报酬——做一份家务多少钱,陪伴父母一小时多少钱。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说:“全职儿女是社会失业大潮下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背后
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严重下滑、萎缩的现状。”
在中国,996的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相当常见。
父母接受她回家做“全职女儿”,因为他们觉得,女儿这么大年龄还找不到对象,很大原因是跟加班有关。
于是对她的辞职表示理解?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65877454

是 ‘失业’?是 ‘创意’?是 ‘体验’ 是 ‘经验’?是 ‘躺平’?是 ‘内卷’?是 ‘啃老’?还是 ‘反哺’?你说呢?我无语!

Anonymous said...

据 新西兰英文先驱报 报道,新西兰移民局(INZ)宣布,将于8月8日(周二)从数千份希望担保
父母移民新西兰的意向书(EOI)中进行选取,这些EOI是去年10月12日之后收到的。
该机构表示,自去年10月12日宣布父母签证类别重新启动以来,现在有5000份最新的EOI在排
队,争夺每年500个签证名额, 相当于250份EOI,因为每份签证大约有两个人,获得签证的可
能性只有2%左右。
( https://www.chineseherald.co.nz/news/education/2-per-cent/ )

在澳大利亚父母永居签证的申请已经积压到接近140,000份,并且在过去的10年里增加了2倍。
付费父母移民签证至少估计需要等待15年,而较便宜的非付费签证估计至少需要等待40年。
父母签证的渠道包括了86,000份的“付费型”签证,以及51,000份的“非付费型”签证。
( https://www.abc.net.au/chinese/2023-08-07/parents-may-wait-up-to-40-years-to-
move-to-australia-visa-soluti/102691006 )
在加拿大,在每年有限的时间里,各家各户可以提出意向书来资助一名父母或祖父母移居加拿大。
移民局随后会从“帽子里”抽取足够的名字来填补每年的录取名额。一旦申请被接受,签证的处理
时间大约是2.5年,并且费用也是 ‘适中’ 的。
以2022年。加拿大从155,000份意向书中提供了大约23,000个名额,这意味着被抽中的机率大
约是7分之一。
事实上,有数以万计的家庭参与了抽签,但是没有 ‘中奖’。这些家庭将在下一年或未来的几年里
会再度尝试,但是随着新的候选人的名字加入到“帽子里”,这些家庭成功的机会将越来越渺茫。
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将陷入无尽的希望、焦虑、不确定性的生活里,无法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如此说来,子女成功移居澳大利亚 和 新西兰,加拿大 等西方国家之后,要尽孝,要反哺,恐怕
不是想象中的 ‘理所当然’,毕竟 ‘跑马射蚊鬚’ 概率的 ‘抽签’,漫长的无止境的等待,难,
要团聚,要尽孝,难若登天,甚至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