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
新加坡河上驳船川行的年代,从早期的散货、甘蜜到后来的干粮和白米,有些货物积存在河畔的仓库,有些则转口到世界各地。驳船所运载的食粮中,较少提及的是咖啡。
多年来,新加坡都是印尼来货的转口站。本地进口100斤(60公斤)包装的印尼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先运送到河畔的货仓囤积,再安排船期输送到沙地阿拉伯。如今,印尼的罗布斯塔咖啡的年出口量达到450万包,也就是2.7亿公斤。
以人均消耗量而言,北欧人最爱喝咖啡,每人每年10公斤,巴西和欧洲5k公斤,美国4公斤,韩国2.6公斤,新加坡2公斤,马来西亚1.3公斤。推断新加坡的咖啡年进口额超过一千万公斤。
印尼和越南是当今罗布斯塔咖啡的主要产地,约占世界咖啡产量的30%;其他70%为南美洲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
罗布斯塔咖啡种植在海拔1100至1300米的山上,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的高山海拔则更高了,约2000至3000米。
本地的传统咖啡和三合一咖啡业者使用罗布斯塔咖啡豆,香啡缤、星巴克、麦当劳等外地集团则使用阿拉比卡咖啡豆。
(麦当劳的阿拉比卡咖啡)
相比之下,罗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较高,并且略带酸性;阿拉比卡则含糖量较高,口感比较润滑。在业者精心营造的氛围下,阿拉比卡咖啡已经成为许多本地上班族和年轻人的时尚。
科学报告指出饮用适量的咖啡可以保护心脏,控制血糖,看来吃过米饭后再来一杯热咖啡,确实是称心惬意,延年益寿的天然良方。
咖啡店与咖啡屋
早期的本地咖啡店业者多数为海南人,战后许多海南人回到祖国,由福州人取代。咖啡店的特色在于自己炒咖啡豆,通常在后巷进行。由于各家的手法与火候的控制都不一样,因此喝起来都有自家独特的咖啡味觉,这种风味是他家无法炮制的。
传统咖啡店引进洋人的面包和农家的半生熟鸡蛋,打造了独特的南洋早餐,那杯咖啡则称为南洋咖啡。
在咖啡店品尝南洋咖啡,顺便点评风云时势,成为平民百姓过去的生活回忆。以前男女拍拖,在咖啡店对饮咖啡,炎热的天气下皮肤略带咸味,但感觉却如此浪漫。
过去的年代,上咖啡屋的多是洋人、有钱人与土生华人的玩意儿,一般华人对那种吃西餐的环境不熟悉,全是英文的餐牌一个字都不认得,因此不敢贸然走进去,加深了社会阶层的分野。
我在水仙门居住的时候,住家附近谐街(High Street)有一间波拿咖啡屋(Polar),老板娘口操粤语,邀请我们进去“坐坐”。那时刚好父亲加了一点薪水,在老板娘的盛情下不免跃跃欲试,于是走了进去。那壶咖啡很精致,倒出来只有两小杯,香气四溢,跟咖啡店的完全不一样。价格方面,当时咖啡店的咖啡一大杯不过两三毛钱,这壶波拿咖啡则两三块钱。
十多年以后,认识了一位叫陈蕾的香港姑娘,她说波拿的老板娘是她的阿姨之类的。世界真细小。原来上世纪20年代,波拿的创始人陈庆祺从香港来到新加坡谋生,为了实现拥有自己的咖啡座的梦想,于谐街51号开设了第一家波拿咖啡座,深受富商和外籍人士欢迎,后来才逐渐吸引各阶层人士光顾。由于外籍人士将波拿念成Polar,就这样有了英文名,还有了连锁糕饼店。
(波拿初创时,在谐街51号落户。上世纪80年代初,这列店铺被拆除,兴建新的国会大厦。图片摄于2015年美食展)
自从1979年10月麦当劳进攻本地市场,在乌节路Liat Tower设立第一家餐饮店之后,麦当劳咖啡掀开了强而有力的竞争,跟本地咖啡店抢市场。虽然麦当劳咖啡味道平平,但贵在干净凉快的西式快餐店环境,又没有工作人员在一旁盯着,一群朋友小聚,坐落多少个周末夜晚。
(1979年,麦当劳在本地开幕时的庆祝活动,当时还有使用中文。图片来源:互联网)
如今,有些麦当劳店面设立了咖啡角落,由咖啡师精心冲泡阿拉比卡咖啡,吸引了咖啡店与星巴克之间的消费者。
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的“体验”文化
1971年的嬉皮士年代,星巴克使用精良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西雅图创建了咖啡馆。Howard Schultz结合了咖啡的美味与意大利咖啡馆的休闲风情,将星巴克打造成住家与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个活动空间,让人们在温馨优雅的气氛下聚首谈心。星巴克的营销策略是人情味,所强调的不再是咖啡,咖啡文化与人的交往已经在潜移默化间合成一体。
新加坡的星巴克于1996年12月诞生,诞生地同样为Liat Tower,真是好事成双。美国人看好新加坡这个国际化的市场,成为北美洲以外第三个设立星巴克的国家。
我在麦当劳的咖啡角落喝过的咖啡,口感落差很大,水准参差不齐;星巴克的“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则相对优秀多了。星巴克的强点是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咖啡入口的质感保持一定的水平,不会因人(咖啡师)而异。
(星巴克: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
香啡缤 Coffee Bean & Tea Leaf
1963年嬉皮士文化开始成形的年代,香啡缤在加利福尼亚设立了第一家店面,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在各地成立了连锁店。新加坡的香啡缤成立的年份跟星巴克一样,同样是1996年,地点就在Liat Tower不远处的Scotts Shopping centre。
香啡缤跟星巴克一样提供休闲餐饮,以精良的阿拉比卡咖啡品质为卖点,另一个成功要素就是它带给客人的亲切体验:“即使您只是早晨路过进来待几分钟,我们仍有机会与您互动,让您一天的生活有个美好的开始。所以这种文化、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此也感到非常自豪。”
香啡缤跟星巴克在门市上最大的差别就是香啡缤有自己的茶叶品牌,并且提供饮料与糕点以外的餐饮服务。
(“体验”文化:饮食文化的演变流程。图片来源:Experience Economy)
猫屎咖啡 Kopi Luwak
两年前在广州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品尝了生平第一杯猫屎咖啡。当时咖啡馆进行促销,以半价优惠(134人民币,约23元新币),比其他咖啡高出五倍。以如此高昂的价格来喝一杯咖啡,远远超出了我的生活品质,想起来心头还是很不好受。
(广州的猫屎咖啡馆)
猫屎咖啡(Kopi Luwak)来自印尼的麝香猫(Luwak)的粪便。麝香猫很馋嘴,专挑咖啡树中最成熟香甜、饱满多汁的咖啡果当作食物。麝香猫吞下咖啡果后,将表层的果肉消化了,坚硬的咖啡豆本身不能被消化,在胃里发酵后,跟麝香腺体起化学作用,产生短肽和更多的自由氨基酸,将罗布斯塔咖啡的苦涩味降低,再排泄出来。经过清洗、烘培后就成了猫屎咖啡。物以稀为贵,麝香猫咖啡的全球年产量不超过400公斤,价格就相应提高了。
印尼长久以来种植罗布斯塔咖啡豆,咖啡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支柱。咖啡农民一度视麝香猫为死敌,因为最好的咖啡果实都被它们偷吃了。后来有人尝试在麝香猫的粪便中挑出咖啡豆来制作风味独特的咖啡,竟然广受好评,从此麝香猫不再是农民的公敌。每到咖啡成熟的季节,农民都花很多时间在森林里收集麝香猫的粪便。
(广州的猫屎咖啡馆:咖啡师煮泡猫屎咖啡)
根据报道,有些不良的农民为了快点致富,将麝香猫关在小笼子里,每天喂它们吃咖啡果。麝香猫在野外生长,除了咖啡豆外,也会捕捉昆虫和爬虫类动物。
关在笼子里生活的麝香猫,被迫长期吃素,所进食的已经不是最精良的咖啡果,因此排泄出来的咖啡豆品质不一。更重要的是为了生产猫屎咖啡而约束这些野生动物的活动,已经促成一些麝香猫因营养不良而早逝。
负责任的业者则为麝香猫提供较大的笼子空间,不同的时节吃不同的食物,比较人道。
所谓的优质的咖啡文化不就是应该促进人情味吗?好奇地喝过第一杯猫屎咖啡后开始搜寻相关讯息,知道了我们根本无从分辨什么是野生的,什么是小笼子里的猫屎咖啡,再好的咖啡也难以咽口了。
(麝香猫被关在小笼子里。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相关链接
3 comments:
I am sure this post hɑs touched alll the internet uѕers, its really realy gooԀ pece of writing on building up new web
site.
Hi! I knoᴡ this is somеwhat off-topic but I needed to ask.
Dⲟеs managing a well-established website sucһ as y᧐urs taқe a lаrge ɑmount
of ѡork? I am ϲompletely neԝ to running a blog ƅut I ⅾo
write in my diary everү day. I'd lіke t᧐ start a blog ѕo Ι ᴡill
be able tto share mmy personal experience ɑnd thoughts online.
Please ⅼet mе know if уou have any suggetions
or tips for neew aspiring bloggers. Thankyou!
The tip is just go for it. Do not fall into the trap of no action, talk onl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