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19

一生奉献教育教会 阁约翰牧师获街道命名纪念

作者:余经仁,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缤纷》2019年2月9日

丹戎巴葛路靠近于麦士威路地方,有一道名为Cook Street(街道统一译名是库街)的横街,全长还不到100公尺,很可能是新加坡最短的马路。

这条马路的典故来由不见经传,不过,根据本地长老会的档案记录显示,它是为纪念英国的一位传教士John Cook(教会译名阁约翰)而名。

首个来新加坡的英国长老会传道人员


阁约翰是北英格兰人,早在19世纪求学时,就获知亚洲地区国家封闭,仍有许多人没有机会接受福音,因此,年少时就立下宏愿,要远赴亚洲地区传道。

当时,中国已经对外开放口岸,英国长老会在潮州汕头也设立支会,并创立男女学校、医院与神职人员培训学院。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阁约翰如愿以偿,获海外宣教部指派到新加坡传教。他也是第一个获派到新加坡参与传道的工作人员。

1881年,阁约翰先到达新加坡,再转赴潮州受训并学习潮语 ,两年在中国浸濡学习期间,他也见证了教会如何通过教育方式协助传送福音,这对他后来参与教育事业帮助很大。

创立星洲幼稚园


阁约翰在1883年重返新加坡,开始他一生的布道生涯。最先,他是在竹脚一带传教,随后转往大坡芳林巴刹开设布道所讲道;这里靠近同济医院,每天前来免费求诊的病人众多,让他可以向更多人广传福音。

因为成立这个布道所,后来成就了长老会建成禧年堂的礼拜堂,而禧年堂对新加坡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本地第一所幼儿园——星洲幼稚园。由于星幼的出现,更带动其他团体纷纷跟随创设幼儿园,从此给新加坡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

阁约翰后来也受委为星幼董事会的成员之一,他对星幼的另一贡献,是协助教会申请土地兴建新校舍,并间接促成星幼设立小学部 。

(阁约翰牧师(前排正中)是星洲幼稚园董事会成员之一。这是1921年他与其他董事在星幼校舍前拍摄的一张团体照。取自《禧年堂建堂50周年纪念刊》)

话说星幼创立于1921年,它原位于丹戎巴葛路与库街交界的一个平房,创校后反应特好。次年,学生人数就从第一年的27人增至80人,使得幼儿园马上出现不敷应用现象。在过渡时期,它得借用隔邻丹戎巴葛礼拜堂的地方作为部分课室才能应付所需;丹戎巴葛礼拜堂即是禧年堂的前身。

为求一劳永逸,董事会决定扩充校舍。当时,阁约翰就代表董事会向殖民地政府提出申请,结果公文很快批下,政府不只同意在幼儿园邻近的道拉实街(Tras Street)拨出一块面积广达7000平方英尺的地段,作为星幼的新校址,还愿意承担一半,即2万5000元的建造费。消息传开,令董事会成员十分振奋。

新校舍楼高三层,每层楼各有12 间课室。它在1926年启用后,由于地方宽敞,星幼隔年立即决定扩增华文小学部,方便幼儿园毕业的学生直接升入小学就读,星幼也因此成为本地第一所附设小学的幼儿园。

不过,经历半个世纪,星幼附小到上世纪70年代时,收生人数每况愈下,最终不得已在1978年关闭。1985 年,整个丹戎巴葛地区规划为保留区,原有的星幼校舍也被征用,只好在1991年迁出搬往欧南路的禧年堂继续教学。星幼原校舍虽获保留计划下完整留下,但却更改了用途,成为一个娱乐场所。

(原星洲幼稚园(三层楼白色建筑物)的坐落处,以阁约翰牧师名字命名为Cook Street 。)

新柔两地建16所礼拜堂


阁约翰牧师除了在新加坡植堂建校外,也把计划推广到南马一带。在亚洲停留的43年期间,他一共在新柔两地建立多达16所礼拜堂,让上万基督徒拥有圣殿聚会礼拜,也引领数以万计的人们信奉基督教。

因为在教会与教育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英殖民地政府后来特地在星幼校舍坐落处的街道,以他的名字Cook命名。

一般上,政府为街道命名,都是以英国王室、政府高官领导或地方豪绅显要为主,阁约翰牧师身为一位谦卑的传教士,可以获得这项命名殊荣,堪称是一大创举。

阁约翰牧师在1925年时告老还乡,显然的是来不及看到自已一手申请建成的星幼新校舍落成,他隔年在故里终老逝世,享年72岁。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