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我参与《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的出版项目,回顾建国总理李光耀将赖以生存的硬道理强化为国家管理制度,深刻感受到700年来,纵使新加坡面对重重内忧外患,始终没有消失,100年后新加坡亦仍然存在。不过我们还会唱着同样一首《前进吧!新加坡》国歌吗?那可就充满变数了。因此更深深感受到李光耀和他的第一代团队智者不惑,勇者无惧的建国精神。
由全国书籍出版理事会、书展及大众书局让读者投选的2023年最受欢迎中文书,《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名列榜首。
《经济发展》原文收录在《100年后新加坡还存在吗?》,新加坡智慧文创有限公司出版(2023年7月),ISBN 978-981-18-7858-9。
“新加坡不能认为自己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小国在国际体系中没有重要或不可替代的功能。新加坡必须不断地自我重建,维持对这个世界的作用,并创造政治和经济空间。”(在第二届拉惹勒南讲座上的讲话,,2009年4月9日)——李光耀
《202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报告》,新加坡的竞争力在亚洲经济体中排名最前,全球排名第四。新加坡在全球的排名比去年退步一个名次。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院发表的报告,点出新加坡面对的三项主要挑战:在全球经济体收紧金融环境和保护主义转强的环境下应对经济放缓的考验;协助企业和家庭应付价格居高和通货膨胀压力;确保企业和雇员能继续提升技能以保持竞争力和掌握新机遇。
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国际贸易、就业和科技基础设施方面,但在价格、管理措施和健康与环境指标的表现相对逊色。
2023年4月12日,贸工部发布走出冠病疫情后的施政方针,将通过扩大制造业、金融服务、转口贸易和物流,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愿景。虽然新加坡的经济趋向多元,建国以来它们始终是三大经济支柱。
高产值科技方面,存储记忆产品、微机电系统,以及全球五分之一的半导体晶体设备在新加坡生产。21世纪崛起的脸书(Facebook)、谷歌(Google)、Grab、来赞达(Lazada)、雷蛇(Razer)等应用高端数码资讯的电子商务企业,都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作为进军东南亚的立足点。由多个小岛开发而成的裕廊岛是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发展方向是成为拥有尖端技术的化学工业基地。
全自动化不眠的海港,是国际物流与工业产品输出的重要支柱。到了2040年,市区边缘的商港将由大士港口完全取代,这是继发展集装箱码头后,重新思考蓝海机遇的新成品。
建国以来实行的开放型经济,吸引资金流入,21世纪初的新加坡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外汇中心。
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数据显示,制造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金融服务业14%,物流、贸易与零售30%。跟新加坡自治年代相比,整体经济猛增500多倍。大家还能想象建国年代的经济生态吗?
工业化驱动经济增长
李光耀出任总理期间,启动传统贸易以外的两大重量级经济引擎:工业化和金融服务业,他常提起协助奠下我国经济根基的联合国专家威斯敏(Albert Winsemius)财政部长吴庆瑞和负责成立经济发展局的韩瑞生。
新加坡自开埠以来,以转口贸易为经济主导。巨轮在岌巴港停泊卸货,欧洲客下船后第一件事就是雇车 “ jalan tepilaut”(游览海滨路),沿着海岸线体验这座海港城市的风貌。自治邦政府成立时,国民生产总值在7亿新元左右徘徊,每100人中有13人失业。
1961年公布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1961-
64年发展计划》蓝皮书,把现实摆在国人眼前:婴儿潮出生的孩子陆续进入职场,港口贸易和周边行业扩张潜能有限,唯有制造业才可能在几年内创造8万多个职位。李光耀和他的团队将工业化列为首项,解决失业贫困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1960年10月,由威斯敏率领的联合国工业调查团来到新加坡,为工业化提供宏观策划,并提议适合长期发展的行业如造船、修船和金属工程等。
李光耀接受调查团的建议,由韩瑞生负责成立经济发展局,其中最重大的工程是开发裕廊工业区来推动劳工密集工业。吴庆瑞担任财政部长,于新马合并前批准多项新兴工业申请,包括裕廊造船厂、SIS糖厂、大众钢铁厂、纺织、线香、植物肥料、樟脑丸,玩具等。当时预期合并后的马来西亚,将提供比新加坡多5倍人口的共同市场,成为新加坡产品的大买家。
工业化计划立竿见影
短短几年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四分之一。不过随着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共同市场已不切实际。政府调整策略,以出口导向来跟世界接轨。1967年英国宣布撤军,国防和经济蒙受冲击,经济改革必须快马加鞭。
那个年代纷纷独立的前殖民地,将跨国公司视为剥削工人的吸血鬼,新加坡则采取务实态度而欢迎他们。这些大财团拥有专业知识、营销网络和雄厚财力来提振本地工业,同时可以将它们的全球化经验为我所用。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与知识转移来提升国人的生活水平。
资本主义的信条是“利润最大化”,新加坡面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与防务压力,又没有天然资源,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举例来说,李光耀花几年时间游说日本投资石油化工,并多次提醒马六甲海峡是他们的商船必经之路,或许有一天,新加坡将像邻国那样向过路船只收费。新加坡两度协助日本控制油船搁浅漏油事件,日本政府才勉为其难地表示支持。
为了争取美国投资,李光耀飞往芝加哥和纽约,和大企业总裁进行餐叙。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后,美国财团排除局势不稳定的香港和台湾,李光耀在办公室会见这些金主,让他们从国家领导人的反应做最后评估。李光耀也多次飞往日本,不过日本财团让美国先冒这个险。
1978年,卸任的英国首相威尔逊应李光耀的邀请来到新加坡。威尔逊接受新加坡电视台访问时,提到英国人利用150年的时间来完成工业革命,新加坡却在15年间完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
如果当时新加坡满足于全民就业,可能很快便陷入另一个经济困境。在1979年国庆群众大会上,李光耀分析过去十多年所发展的工业,指出现在许多国家正在抢饭碗,使我们的产品失去竞争力。为了大家的长期饭票,政府很快便会启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高增值的科技领域。
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运作模式跟过去不同档次,李光耀认为日本工人素质高,工作责任感强,是日本从战后废墟中迅速复苏的主因。日本产品成为品质的佼佼者,并且从技术仿造转型为科技研发,结合生产力、贸易和国际网络,二三十年间成为经济大国。李光耀提出向日本学习,并向“日本生产性本部”请求协助,为新加坡的未来做好准备。
1990年李光耀卸任总理时,裕廊工业区的产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三。美国、日本和欧盟投下巨资,主要生产电子配件和设备、电器、精密医疗设备、石油化工和医药。80年代初成立的新加坡科学园,集中多家科技公司进行研发多个项目。跨国公司对新加坡的经济繁荣和技术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金融服务中心
殖民地时代的贸易和航运促使新加坡建立起货币兑换、航运保险、海事金融等相关服务。独立后,新加坡系统地建立起全球金融中心这第三根经济支柱。1968年威斯敏跟美国银行新加坡分行副总裁范奥恩(Van
Oenen)在伦敦会面,讨论欧洲和美国交易收市后一片淡静,新加坡如何利用跟西方的时差来填补空白。范奥恩写了一份报告,新加坡马上付诸行动,建立亚洲美元市场,为银行和金融业奠定腾飞的基础。
随着亚洲货币单位的建立,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军新加坡,同时支持工业化发展。新加坡经历过1973年石油危机、1985年泛电事件与经济衰退、1998年金融风暴、2003年沙斯疫情、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2020年冠病疫情等严苛考验,强韧稳定的经济体系是国际公认的品牌。
维持对世界的作用
2009年4月9日于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第二届拉惹勒南讲座上,李光耀发表演讲,他说:“ 新加坡不能认为自己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小国在国际体系中没有重要或不可替代的功能。新加坡必须不断地自我重建,维持对这个世界的作用,并创造政治和经济空间。”
世界局势在不断变化,我们只能顺应时势不断调整,从建国前的香料贸易和橡胶锡矿出口到建国时期打造劳工密集工业,然后在两个年代内朝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型。李光耀卸任总理职位时,已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堡垒,由每一代新加坡人继续夯实这些资产的基石,开拓新机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