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乃强
2017年3月3日李国梁的 《海南人“做年”》中的“海南二街的温情”,有说到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巴米士街就是一般人所俗称的海南二街,这样的称法也不知开始于何时,无从考究!
生活在小坡大马路(桥北路North Bridge Road)的人,都知道这里曾是海南人聚居的地方。从桥北路分支出去有3条平行街道,与美芝路(Beach Road)连贯,分别叫密驼路(Middle Road也叫海南一街),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海南二街)以及佘街 (人称海南三街Seah Street,是以佘有进佘氏家族来命名)。该地人称这3条街为海南一、二、三街,久而久之,连法定的名字也忘了。
其实,新加坡是有条名副其实的海南街(Hylam Street),位于现在的白沙浮广场(Bugis Junction)内。这条街道上的店屋在1985年被令搬迁,有些店屋受到保留,修复后成为商场的一部分。
海南二街-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是在1902年以约翰·巴米士(John Purvis 1799 -1872)命名。巴米士来自英国苏格兰,自1822年开始,在新加坡经商,长达半世纪。他比在1823年从中国广东澄海移居新加坡的第一位华人移民佘有进(Seah Eu Chin
1805-1883)还早了一年,不过佘有进是退休后选择留在新加坡,终老于斯,埋骨此地。
巴米士曾经和占士·麦迪生(Sir James Matheson 1796–1878)的渣甸麦迪生公司(Jardine Matheson)在中国经营贩卖鸦片等生意,后来分道扬镳,各奔前程,1822年回到新加坡创设约翰·巴米士公司,经营房地产兼船务代理,同时亦成为麦迪生公司的代理商。翌年,莱佛士爵士委任他出任公职,称为新加坡推事(magistrate)。约翰·巴米士也参与兴建圣公会的圣安德烈大教堂。 约翰·巴米士夫妇住在美芝路一带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 也是该地区的治安官。巴米士活跃于社会工作,曾倡议成立图书馆,以及义勇军团等等。
有说巴米士街是以约翰·巴米士的儿子小巴米士(John Murray Purvis 1832-1893)命名,个人认为老巴米士居留在新加坡时间最久,且对新加坡贡献良多,以他名字来纪念已经不在人间的老巴米士来命名是较为合情合理的做法。 巴米士与白士敦博士(Dr Paxton)之遗孀史波蒂斯兀女士(Margaret Maria Spottiswood
1800-1873)结合,2人育有3男1女,小巴米士是他俩的长子。
至于小巴米士的中间名字 Murray 则与麦士威路前金华戏院 (现在卫理公会教堂)旁边的慕理街( Murray Street)完全无关,这街道是在1930年,以英国殖民地工程师、也是义勇军军团团长,亚历山大·慕理上校(Alexandra Murray 1850-1910)来命名, 不可不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