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Sara Donaldson)在突破传统文化的约束下散发出另一股撩人的魅力。莎拉出嫁给一位离过婚的男子,她的母亲认为白色婚纱只适合在第一次结婚穿,虽然莎拉第一次结婚,但她的丈夫却是结第二次婚,白色婚纱似乎并不适合他。在寻找先例的过程中,母女两人在博物馆的印度文物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一袭亮丽富有印度风采的手绘外套,成功突围。
美国的表演艺术家蒂达万提西(Dita Von Teese)与摇滚音乐家的婚礼是2005年的时尚亮点。蒂达委托薇薇安(Vivienne Westwood)设计紫色的婚纱礼服,低胸的紧身胸衣,夸张奢华的裙子,大胆的色彩,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新娘形象。
许多苏格兰和爱尔兰新郎喜欢把传统短裙当做结婚礼服。薇薇安为员工威廉(William Sheehy)设计的短裙礼服,布料就是从他的妻子的工作场所买回来的,显得格外温馨。薇薇安特意把裙头袶低,为传统苏格兰短裙赋予新的生命力。
名人的婚礼永远是新闻炒作的亮点,新娘子的穿着打扮,谁是设计师等都是大家注意的目标。美国歌手格温史蒂芬尼(Gwen Stefani)非常欣赏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在2002年结婚时,敦请约翰为她设计婚纱。她的浪漫礼服和面纱,多重粉红色彩和不对称剪裁,引起媒体的一致赞赏。
也许您也觉察到英国的婚礼都是在光天白日下进行,到了下午宾客就慢慢散去了。其实英国和威尔士有一条在1837年沿用至今的古怪法令,婚礼必须在早上八点至傍晚六点之间进行,其他时间都是违法的。还好进入伦敦奥运年,这两个国家开始“民主化”,从2012年10月开始任何时间都可以共结连理,但必须在15天前提出申请。至于其他两个姐妹国,爱尔兰决定保留传统,苏格兰则早就放弃了这个古怪的习俗。
西式婚纱可能早在20世纪初便已经引入新加坡,当时的欧亚族和土生华人很可能率先穿上西方婚礼服饰。国家博物馆的摄影艺术文化展馆内有一帧1914年旅居本地的亚美尼亚人(Armenian)的婚照。在那个年代,盛大的婚礼在新加坡是难得一见的,因此海峡时报还以特大篇幅报道了这场“社会的婚礼”。
直到1940年代后期,大部分本地的华族新人在婚礼当天还是穿着传统服式,长辈们都会出席敬茶仪式,让新人体现孝道和尊敬长辈的价值观。新人的婚礼服装通常会绣上龙凤等吉祥图案,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
(1950年代的华族新娘装)
西式婚纱在新加坡华族广泛流传是1950年代后的事,这主要是二战后西方文化发挥了影响力,婚纱礼服成为时尚的象征;跟复杂昂贵的传统婚礼服装比起来,婚纱显得更加实惠。迈入21世纪的新加坡,华人迎亲出嫁还沿用着传统的时辰八字,有时天还没亮新郎团队已经浩浩荡荡到女方迎亲。新娘团队除了要求开门利市(红包)外,免不了趁机“修理”新郎和伴郎一番。这种一生人一次的喜庆,邻居都不介意清梦被干扰。
至于马来同胞的传统婚礼庆典,新人身穿吉兰丹锦缎(songket)礼服,像国王和王后般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接受众人的祝福。吉兰丹锦缎是一种名贵华丽的传统手工织布,并加入金线点缀。同样的,本地的印度传统婚礼仪式也给予新郎和新娘皇族般的礼遇,婚礼仪式在一个装饰成类似寺庙的帐篷下举行,新娘身穿由新郎赠送的印度贝拿勒斯纱里(Banarasi
sari),这种名贵的纱里用上大量的金银丝点缀。
现在新加坡婚纱店的婚礼配套服务,就是本地婚纱设计师黃仙妹女士(Sylvia Kho)在1950年代引进新加坡的。据说文莱王储结婚,新娘的婚纱也是黃仙妹一手包办的。黃仙妹从事婚纱业五十年,年过七十时摔了一跤,逼不得已退出打造美丽新娘的舞台。国家博物馆的时尚文化展馆展示了她的缝纫机以及所缝制出来的时尚婚纱。
参观过旗袍展的朋友应该不会忘记2000年代那件由蕾丝嵌花装饰,长至脚踝的新娘旗袍,它是新加坡时装设计师陈永的杰作。陈永在1970年代末发展服装设计业,逐步成为本地新娘婚纱专家,为顾客量身订制婚嫁旗袍。至于以手绘花卉来点缀的粉红色无袖旗袍对李女士(Angeline Lee)来说更是意义深长。李女士的母亲当年在裁缝学校担任裁缝师,为自己的女儿一针一线缝制嫁衣,穿在身上,甜在心里,从十月怀胎乃至抚育之情都尽在不言中。
http://navalants.blogspot.sg/2013/01/cheongsam.html
http://navalants.blogspot.sg/2013/01/cheongsam.html
(左边那件由蕾丝嵌花装饰,长至脚踝的新娘旗袍,是新加坡时装设计师陈永的杰作)
(右边那件以手绘花卉来点缀的粉红色无袖旗袍对 Angeline Lee来说更是意义深长。她的母亲当年在裁缝学校担任裁缝师,为自己的女儿一针一线缝制嫁衣,爱心尽在不言中)
在我心目中,新加坡本身也是富有动感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旧日的Bras Basah Road和今天的Tanjong Pagar Road婚纱店林立,为新人缔造完美的回忆。
撇开婚纱不提,新加坡河畔的维多利亚剧院与维多利亚纪念堂见证了新加坡的时代变迁,在日战时期,维多利亚纪念堂还曾经是个临时医院和审讯战犯的地方;维多利亚中学、维多利亚初院等都是名校;在Bugis Junction一带还有三条百年老街: Victoria Street, Queen Street和 Albert Street,以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夫婿,也是她的堂弟的名字命名。Victoria Street是个文化交融区,两旁的旧建筑物记载了新加坡短暂而多元的历史;当年的Queen Street白天是个充满活力的露天巴刹,晚间的Albert Street是香港庙街的本地版,跟对面的黑街(Bugis Street)联手打造了夜夜笙歌的都市繁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历史地标或许曾经默默撮合过许多本地姻缘。
撇开婚纱不提,新加坡河畔的维多利亚剧院与维多利亚纪念堂见证了新加坡的时代变迁,在日战时期,维多利亚纪念堂还曾经是个临时医院和审讯战犯的地方;维多利亚中学、维多利亚初院等都是名校;在Bugis Junction一带还有三条百年老街: Victoria Street, Queen Street和 Albert Street,以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夫婿,也是她的堂弟的名字命名。Victoria Street是个文化交融区,两旁的旧建筑物记载了新加坡短暂而多元的历史;当年的Queen Street白天是个充满活力的露天巴刹,晚间的Albert Street是香港庙街的本地版,跟对面的黑街(Bugis Street)联手打造了夜夜笙歌的都市繁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历史地标或许曾经默默撮合过许多本地姻缘。
2 comments:
我夏天去了白金汉宫一趟,目睹了英女王60年前登基所穿的加冕礼服、长袍,手工精细,一针一线缝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橄榄枝,象征和平。我在 这篇博文中有一些介绍。
Awesome! Its truly awesome article, I have got much clear idea concerning from this
paragraph.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