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7, 2015

开斋节 Hari Raya Puasa,Hari Raya Aidilfitri, Lebaran?

翻译自Ismail Sulaiman提供的原文
译文刊登于新加坡宗乡总会出版《源》总113期,2015年2月

十月伊始万象新


许多本地人都将“开斋节”跟马来新年画上等号,以为马来人过开斋节就像华人过农历新年一样。其实,开斋节是回历十月份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也许正因为开斋节跟农历新年一样大吃大喝,热热闹闹,我们才会误解了开斋节的含义。

对于回教徒而言,“开斋节”这个名词可真是多姿多彩,可以称为Hari Raya Puasa, Hari Raya Aidilfitri Lebaran

就字义来说,Hari Raya是“庆祝日”,Puasa是“禁食”。Lebaran是印尼人使用的,意思是“结束禁食”。Aidilfitri 源自阿拉伯文Eid al-Fitr,意思是“斋戒结束的节日”。

对多数属于回教徒的马来同胞而言,字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内涵相似。开斋节指的就是回历十月一日这个“大日子”。

全世界的回教徒都殷切地期待着开斋节的莅临,在地球各个角落普天同庆。

庆祝取得的成就


斋戒是回教的“五功”之一,也是回教徒必需严格履行的基本宗教作业。在回历九月份这个斋戒月,从黎明破晓至黄昏日落这段时间里,回教徒除了不能进食外,也必须杜绝一切非礼的意念和不道德的行为。就宗教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追求崇高精神信仰,培养自我约束力与唤醒恻隐之心的过程。斋戒月结束的庆祝活动并不表示修行已经告一段落,而是慰劳大家在磨练意志这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适时奖赏。

夕阳西沉,新月东升


回教历法以月亮东升为准绳,因此每个月份的开始与结束都以太阳下山为依据。新月升起的那一刻,也就是跟上个月份说再见的时候。到了九月的最后一天,新月的意义显得格外深长,它标志着一年一度的斋戒月终于告一段落,大家可以调适心情,轻松一下。

过去多年来,九月底那几个晚上,回教领袖聚集在新加坡的高处观月,这些地方包括花柏山、福康宁山、亚洲保险大厦等地。随着科学的进步,如今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来估计九月与十月的交接点。在宣布斋戒结束那一刻,回教堂彻夜回荡着对真主的感谢与赞美,歌颂真主的伟大。

是“亮灯”的时候了


斋戒月结束的日子越来越逼近的那一刻,马来人开始布置他们的家园,以一闪一闪的灯饰来点缀。政府组屋的窗口、走廊等都常见到这些闪亮的小灯泡,有些家庭甚至在住家里头安装各种美丽的灯饰。

马来乡村所呈现的则是另一类景观。早期新加坡的乡村地方没有电力供应,开斋节前一个星期左右,家家户户点亮油灯,照明黑漆漆的夜空。有了电源之后,连屋顶都亮起小彩灯,为即将到来的节日谱写前奏曲。

烟火与声浪点缀的夜空


闪烁的灯光固然使节日更添姿彩,没有喧嚣的欢庆声总是成不了节日。在往日的新加坡,自制的爆竹、竹炮等都是开斋节期间流行的玩意儿。竹筒和电石(碳化钙)是制造竹炮的主要材料,电石在竹筒内燃烧时会产生巨响。村里的年轻人甚至制造土制炮弹,村落间进行比赛,看那家的炮声最洪亮。由于曾经发生过多宗意外,新加坡政府通过法令,从1972年起严禁燃放爆竹与相关爆炸物后,这类危险活动才告一段落。

后来,璀璨的手上烟花成为节日的替代品,新颖的烟花还会发出嘘嘘声,成为开斋节前夕熟悉的音符。

开斋节祷告


十月一日早晨,回教徒聚集在教堂或空旷的草场进行开斋节祷告。回教徒每天必须祷告五次,至于这个集体祷告的仪式则是额外进行的。在集会上,宗教师先给大家上一堂早课,内容主要是激励信徒们,他们在斋戒月安分守己,已经获得精神上的胜利,接下来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奉行正确的道德规范,避免受到邪恶的诱惑。宗教师也会提醒信徒们,必须秉持开斋节的传统精神,加强与亲友之间的联系。

(开斋节祷告仪式过后,孩子们都会受到鼓励,捐钱给教堂的基金。图片由Ismail Sulaiman提供

拜访亲友好时节


在斋戒月甚至更早的时候,马来家庭已经开始大扫除,甚至大事装修他们的住所,确保在整个十月份,他们的家都布置得整齐妥当,随时恭候访客的莅临。

开斋节最叫人难忘,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亲友互相拜访。虽然在新加坡,开斋节只有一天公假,但对马来社群而言,整个十月都是节庆。马来家庭会广邀亲戚、邻居、朋友等到他们的家里去团聚。家属间的探亲活动一般上都在开斋节当天进行。

穿上新衣好过节


出门拜访时,一家大小都会穿上最漂亮的传统服装。过去的年代,马来人几乎每天都穿着传统马来服,随着时代的演变,传统服装已经不再是日常穿着。开斋节是少数可以让马来同胞穿上传统服饰的日子,他们自然不会让这样的机会在指缝间溜走。在各社区邻里,这场华丽的服装秀已经成为开斋节独特的风景线。

(拜访朋友。图片由Ismail Sulaiman提供

负担得起的家庭,每一年都会全家人换上新装,有些是买现成的,有些则是量身定做的。裁缝师甚至在回历九月前已经接到大批订单。

传统的马来服装是很独特,别具风格的:

马来男士的传统装扮,头上必须戴着一顶由绒毛织成的“宋谷”(Songkok),现在的宋谷还添加新元素,以襟花来装饰。男士的礼服称为Baju kurung Baju Melayu,上衣是一件长袖衣服,套上一条长裤,同时在腰间围上一件精致的沙龙,以手工刺绣或金线缝制而成。沙龙有不同的穿法与打结的方式,反正各出新裁就是了。

马来女子的传统套装称为Baju kurung,也是两件式的。她们穿上宽松的长衫,再套上一条长裙,通常还会在肩膀配搭华丽的披肩。马来女子还有另一种紧身,凸显身材的长袖服装,称为可巴雅(Kebaya)。可巴雅分长短两种款式,长的到臀部,短的则到腰际。可巴雅没有纽扣,而是使用三枚设计独特的胸针来当纽扣。

(家庭装。图片由Ismail Sulaiman提供

丰富的美食


客人登门造访,以美食招待来宾是世代的习俗。有些传统马来美食称为“开斋节食品”,只有相关节庆才吃得到,马来粽(ketupat)是其中一个例子。马来粽用椰叶将糯米包裹起来蒸熟,食用时配上用肉类和椰奶慢火熬成的传统咖哩,使人食欲大增。

(Ketupak. 图片由Adib Ridzuan提供

其他常见的开斋节食品有:

竹筒饭(Lemang):在竹筒里倒入糯米和椰奶,然后蒸熟。

米糕(Lontong):用香蕉叶包裹蒸熟的糯米饭团。

仁当咖喱(Rendang):以肉类为主食材,加椰奶、香料,慢火焖煮,直到肉质嫩滑、汤汁入味为止,用来配马来粽。

咖喱杂菜(Sayur lodeh):各类蔬菜跟椰奶咖喱一起焖煮,用来配竹筒饭和米糕。

椰丝(Serunding):用来装饰各式菜肴。

辣椒酱(Sambal tumis): 跟香料和虾酱一起翻炒,有时会加些干墨鱼来调味。

茨粉饼(Kuih Bangkit):用木薯粉和椰奶制成的饼干,特色是在口中溶化。

(招待亲朋戚友的传统与非传统菜肴。图片由Izzalina Bte Mohd Ali提供

海绵蛋糕(Kuih bahulu, Baulu) :传统方式制作的的海绵蛋糕使用黄铜模具,以木炭来烧烤。

千层糕(Kek lapis):香喷喷的千层糕,逐层烘焙而成。

椰丝班兰卷(Kuih dadar):面粉、香兰、椰浆混合后,用平底锅煎香,置入蒸熟的椰丝和椰糖馅料,卷成筒状。

蛋挞(Kuih tat):奶油馅饼淋上黄梨酱。

酥油/酥油花生饼(Kuih makmur):烤面粉,酥油和糖制成。有些家庭使用花生碎来做馅料,制成酥油花生饼。

(应节的糕点。图片由Ismail Sulaiman提供

增进亲情和友情的凝聚力


马来文化十分重视亲情与友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家庭、朋友与整个马来社群。到亲友家拜访是强化彼此间的关系的桥梁。

马来人派发“绿包”给小孩,是希望激励他们趁着佳节,陪伴父母去拜访亲朋戚友。对在职人士而言,绿包除了具备“自愿行善”的意义之外,也同时灌输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观念。

在整个十月份的拜访活动中,最常听到的是“Maaf zahir dan batin”,大意是“请原谅我过去所犯的过错”。这种自我忏悔,请求宽恕的方式,跟接待亲友、分享食物与团拜等内涵一脉相承,表示愿意重新修复关系,并进一步强化彼此间的凝聚力。

开斋节并非只是单纯的“开斋”。在整个斋戒月的过程中,回教教义教导信徒们必须牢记世间上还有不幸的一群人。通过节日互相拜访的聚会,它提醒教徒必须强化亲友间的人际关系。开斋节也通过节日的喜悦来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给下一代,并通过宽恕来增强社群的凝聚力。

相关链接

3 comments:

Unknown said...

good infor

Anonymous said...

ketupak这个字写错了, 应该是ketupat。

....... said...

谢谢指正,已经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