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8, 2015

有你同行 Chinatown Volunteers (Banda 3)

民间义工


农历七月中午时分,沿着大坡大马路(South Bridge Road)走到万拿街(Banda Street)大牌五号,参与义工为独身老人家筹办的庆中元活动。农历七月还没过完,大马路已经张灯结彩,准备下一个中秋佳节。大街上,又遇到踩着三轮车收纸箱的镜头,它已经成为这个地区司空见惯的风景线。妇女的背影跟一列列的灯笼与灯柱上的竞选海报非但不调和,还带着讽刺的意味。

万拿街大牌五号是1980年代建成的一房式租赁组屋,除了住着许多贫穷的老人外,还有一些带着小孩的印度人家庭。

在万拿街服务的义工有两组,一组称为“万拿三”(Banda 3),另一组“万拿六” Banda 6),都是属于民间发起的组织。“三”和“六”代表他们活动的日子,分别为星期三和星期六。

(牛车水万拿街大牌5号,属于现代化的贫民区)

以“万拿三”为例,为了鼓励老人家跨出房门,义工组织了每个星期三晚的例常活动,让老人家聚在一起,将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由义工拿去变卖,存到的钱用来资助中元会、新春联欢和郊游等。

民间有一条义工和商家自行组织起来的价值链。义工通过跟各商号的联系,将信封保留下来,让老人家坐在一起剪邮票,同时交朋友聊天,生活有个寄托。这些邮票并非特别的收藏版,没有转售的价值。商家买进后,只是随意放在某个角落,出发点同样是做善事。


(万拿三义工团。图片来源:Phyllis Tan)

当然这笔邮票钱远远不足以应付活动开销,活动经费主要由狮子会、商家和义工赞助。以投标中元会福物来说吧,老人家每星期出席活动,或者自动报告行踪,都可获得积分。一年累积下来的分数就是他们投标福物的本钱。这些福物都是实用的日常用品如风扇、电饭锅、被单、枕头、鸡精、米粮等,足以让大家度过轻松的下午,皆大欢喜地捧着“战利品”回家。

万拿街大牌五号只是一个城市的缩影。由于义工必须跟老人家建立起人际关系,所付出的精力与时间不少,所能接触的实在不多。这些都是迷恋GDP的人士所难以体会的。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新加坡荣登榜首,在巴黎、奥斯陆、苏黎世、伦敦、东京等世界之都之上(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15)。迷恋排名的人士怎么能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有无依无靠的穷人,生活在鲜为人知的阴暗面,必须通过义工带来阳光和喜气呢?

何冠英女士个案


1980年代前,街头巷尾常看到妈姐的身影。白衣黑裤,扎辫子或挽髻是妈姐的象征。转眼间,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在急促的城市变化中,妈姐徐徐老去的生命已经被逐渐遗忘。

万拿街大牌五号曾经住过一群年老的妈姐,到了今年下半年只剩下三位。其中一位名叫伍亚七(七婆)的妈姐,侄儿从曼谷过来,将不良于行的老人家接到泰国去,数月后七婆却带着伤感回来老窝。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发布《广东妈姐》时,我有幸结识了好些新交,包括年轻的李佩珊。自愿跟“万拿六”同行的李佩珊,甚至将七婆的故事记述下来,在顺德会馆的妈姐展厅展示。

妈姐精神确实感染了许多人。因为《广东妈姐》,跟顺德会馆达成共识,由顺德会馆出资出版,并将售书所得捐赠给广惠肇留医院,获得公众人士踊跃的回馈。此外,顺德会馆也承诺设立妈姐基金,资助新加坡剩余的妈姐的特别活动。数月下来,顺德会馆除了邀请她们参与了顺德亚洲区同仁大会的晚宴外,也赞助了冯宝宝来新加坡表演,跟老人家同欢共乐的部分经费。

其中一位住在万拿街的95岁老妈姐何冠英女士,虽然已经有轻微失忆,身体还是颇硬朗。中元会结束后,何女士跟我一人一袋,将福物提回楼上住家。她自豪地说,屋外堆满了杂物的就是她的家,很容易辨认的。打开房门,跟其他妈姐一样,对着门口那面墙安置了观音。但她的屋子里堆满了杂物,连睡觉的木板床都不放过,只留下容纳一个人的小空间。何女士每天就这样爬着椅子上床,卷缩起来睡觉。何女士倒不以为意。

(何女士的睡床。在一些牛车水商家的乡土情下,杂物都可以换钱。)

何女士拒绝福利部的救济,认为自己单身寡人,开销不大,简简单单有时一天,钱应该拿去接济有需要的穷人。她平时在楼下商店走动,收集纸箱和丢弃的物品,需要钱用的时候就拿到附近商店变卖。商家通过“再循环”来买回自己丢弃的用品,作为老人家的生活费。这就是牛车水商家的乡土情!

我问何女士,这样一个小空间睡觉,能睡得舒适吗?她得意地回答,这是刻意布置的。床上杂物多,小偷摸进屋子,不晓得贵重的钱财藏在何处,就会知难而退了。

义工已经为何女士收拾过了,屋子里头杂物虽多,但没有异味,就由她了。那些杂物对我们而言是垃圾,对何女士而言是可以跟商家讨价还价做交易的筹码。那些杂物就是她当了半辈子家佣,走过一个时代后,年将近百依旧坚持自食其力的谋生工具。我们狠得下心肠,连人生最后的一点尊严都不给她吗?

超越局限


举行“这里是新加坡发布会、讲座兼图片展”时,跟主办单位书写文学协会取得共识,为老人家加办一场窝心的活动。“万拿三”召集了牛车水五个义工组织,带了百多位老人家到国家图书馆16楼(The Pod)齐欢庆。环形玻璃窗往外望,小坡的旧貌新颜尽入眼帘,打造了多少共同的回忆!

(2015年10月25日国家图书馆16楼:济济一堂的聚会)

(何冠英女士。摄影:梁金菊)

除了由书写文学协会和我负责的图片展与讲座外,经禧民众俱乐部戏剧粤剧部和艺联剧团的表演艺术家都参与了这场温馨,别具意义的聚会。

(经禧民众俱乐部戏剧粤剧部。摄影:梁金菊)

(艺联剧团。摄影:梁金菊)

对书写文学协会的朋友而言,除了筹办这个聚会外,他们也接受我代义工的邀请,参与了别开生面的郊游和中元会活动,为老人家带来温馨。

(郊游)

(中元会喊标)

这类耕耘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毕竟民间力量难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能接触到的人不多。不过,从参与的社会人士和义工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信念,一套超越金钱与排名的价值观:能够给多少人带来内心的喜悦,就能制造多少份感动。对平民百姓而言,这就是精神上最大的满足。

相关链接
沉淀在他乡的季节:梳起不嫁的金兰姐妹(九之三)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时间流逝,又到圣诞了!
在此遥祝您及家人有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看了这篇文章令我懊恼错过那天邀约。=(

....... said...

到了年底,一般上大家的心情都是比较平和的,也祝岁月不居有个平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