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07, 2017

清明扫墓 Qing Mi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描绘,即看见路上行人悼念亲人的悲思愁绪,亦看见春意枝头,酒旗飘扬的愉悦场景。

清明是天气转入暖和的时候,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开心繁华景观。

现在距离唐宋已经千年以上,新加坡地方小,许多传统华人坟场都消失了。先人让出土地,让后人好好地生活下去之后,结合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是不可能的。不过,许多华人家庭照旧一家大小,到坟场或骨灰亭拜祭,清明已经成为除夕团圆饭以外相聚的节日。


(骨灰亭有指定的焚烧炉。摄影:李嘉媛)

愚公移山


上世纪70年代,汤申路(Thomson Road)还可见到占地324英亩的连绵山峦,面积差不多等于一百八十多个足球场。这里每一座广惠肇碧山亭的坟山,都埋葬着先民离乡背井,到头来不是落地生根,就是有家归不得的辛酸血泪。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愚公移山的大变化后,时代巨轮辗破了入土为安的观念,先人纷纷被请“出土”,再进行火化。新加坡华人从土葬盛行的年代进入火葬的新纪元。新加坡华人也有少数选择海葬,树葬则过于前卫,还没流行起来。

红尘大厦千年计,白骨荒山土一丘。碧山的变迁是人类生命延续的缩影,十万座墓碑林立的大坟山就这样发展为今日的碧山组屋区,他们过去长眠之地兴建起高楼厂房。碧山偌大的坟场,只活在过来人的记忆中。

(碧山亭坟山格局。摄于广惠肇碧山亭)

碧山亭坟山的开启(1870年)跟许多其他义山相似,代表着华社在异地自力更生,保留传统价值观的可贵精神,成为新加坡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足迹。

碧山亭坟山的结局也跟许多其他消失的义塚相似,潮州人的后港广义山和乌节路泰山亭、客家人的荷兰路双龙山毓山亭、海南人的琼州玉山亭、福建人的双口鼎芳林山和恒山亭、中峇鲁的福建人“新坟”、广惠肇人士的青山亭、广惠肇嘉丰永大七属的绿野亭等,都经历了“生人霸死地”,旧坟一再搬迁的命运。


扫墓的意义


每当路过碧山,都会勾起我略带遗憾的回忆。上世纪60年代阿嫲在碧山亭下葬,十多年后清山时为她“执骨”,肉体已经完全腐化,只剩一堆骨骸,沉重的棺木徐徐落葬的那一刻竟然历历在目。当时喃呒佬(道士)摇铃念经后,将一只活生鸡(公鸡)掷过墓穴的另一头,由我这个长孙将生鸡接过,象征在先人的庇荫下,一家生机勃勃,生生不息。接着黄土将棺木盖过,同时掩没了桑梓深情。祖母生前无法完成回乡的心愿,只能寄望往生后魂魄能够回到故乡。

此后行青,清除了前土和后土(土地神)的野草后,由我在墓碑上补漆,否则日晒雨淋,明年来扫墓,墓碑上的字迹就会变得跟过去的日子一样,浮光掠影般,模模糊糊的,难以辨认了。

为了确保后代福泽绵绵,我们会用一块小石子,将“山纸”(也叫“溪钱”)压在墓碑上。除了在后土和正坟点蜡烛上香外,也会“宴请”四周的“左邻右里”。



(山纸,也叫溪钱)

至于拜祭的供品,有三碗白饭、煮熟的整只白鸡、三层肉、水煮蛋、竹蔗、烧肉、白糖糕、松糕、水果、三杯白酒和咖啡等。拜祭时必须奠酒,向先人禀报,祈求保佑。烧过包袱元宝金银纸之后,大家就可以享用受到先人祝福的祭品了。

(一般上会馆还会使用烧猪,过后回到会所,就会有“太公分烧肉”,象征福泽绵绵)

近年来
在顺德伦教吃了伦教糕,才知道白糖糕在顺德叫做伦教糕,两者的食味大致相同。祖母原籍顺德,想必喜欢。

以传统习俗而言,我们的拜祭活动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的多元宗教信仰,由民间信仰、祖先敬拜、儒教、道教和佛教结合而成。这些信仰通过祖先带到南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往生后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框架。随着习俗的逐渐演变以及吸收了近在咫尺的其他籍贯人士的做法,已经组构成本地独特的殡葬与追思的文化。不过无论如何改变,尊崇祖先源自儒教的“孝道”,也是清明祭祖的重要内涵。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过着与人间没太大分别的生活,仍然有金钱与物质的需要,因此通过焚烧冥币、金纸、银纸、服装等来满足祖先的需要。

(元宝冥币是阴间的物质需要)

(金银纸和香烛都是普遍的祭品)

纸扎祭品的潮流


过去本地有许多纸扎行,制作了大型的豪华别墅、真人般大小的家佣、豪华马赛地等,让祖先好好享用,如今这些大型的纸扎品都少见了。近年来曾经流行百宝箱,几乎有取代“包袱”的趋势。百宝箱烧起来浓烟多不环保,光明山的化宝炉禁止燃烧这类大型的祭品,广惠肇碧山亭则从明年开始实行禁令。今年看到的小包袱显然又多了起来。所谓红男绿女,包袱有分男女,并且必须在封条上写下收件“人”和阳居寄赠人的名字,先人才收得到。不过金银纸和数目越来越大的冥币则免此例。

(包袱有红男绿女之分)

这些年来还流行焚烧其他现代化产品给先人,例如信用卡、电脑、ipad、手机、麻将桌、名牌包包、盆菜美食、药油套装等,当然这些风潮都是肯动脑筋的商家变出来的。香烛店的老板Jane告诉我,货源主要来自中国广东和福建。这些地方还有烧祭品的习俗,本地进口这些货品,算是搭上顺风车。

(烧些药油、班纳杜、保济丸等给先人,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人间的生活)

烧得太多祭品也会带来后遗症,据说有些人一片孝心,送了多层楼公寓给先人住在一起。先人则报梦说彼此间有太多摩擦,吵得鸡犬不宁,要求分家。

有些人送了ipad之后,先人竟然托梦问后人怎么使用,吓得冒出一身冷汗,以后不再烧这些高科技祭品了。

也有些先人临死前入教,成为基督徒。后人却梦到先人说阴间天寒地冻,需要衣物暖身。说来奇怪,烧了衣服包袱后,先人还会穿着新衣回来托梦,千谢万谢后才离去。

基督教徒与清明


现在的新加坡华人有越来越多信奉基督教的倾向,基督徒相信人死后会得到永生,在上帝身边快乐地生活,因此有些教徒不参与清明节的祭祖活动。当然也有些基督徒照旧跟着家人一起去扫墓。

我有一位亲属,一家子都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不过清明节依然跟着我们一起去拜祭祖先,只是不烧香膜拜。就此事我们互相交流过:上香是对祖先的尊重与思念的方式,我去过一些基督教坟场和教堂,同样会通过蜡烛鲜花来追思,因此上香点蜡烛跟宗教应该没有抵触。这位亲属则认为清明节的拜祭仪式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影响,实在难以相提并论。的确,随着时代的演变,我们能够一起行青聚会,已经是祖先留下的福泽了。

相关链接

11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话说新加坡人已经快到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境界,
今后,'清明掃墓'大慨与'炮竹一声除旧'一般,被新加坡人的淡忘了!
基督徒不会对任何人感恩,因为他们的“父”与“神”都不在人间,而一切的
帮助和成就都与'世人'无关,他们认为都是来自于天上的'恩赐'与'荣耀'!
所以他们绝不会跪拜地面上的任何人。

Anonymous said...

还记得1970年代获得邀请去挑选购买大巴窰八巷的'五房式'组屋,售价仅为
$22,000. 岂料一抵达后登高一望,老婆大人立刻使出了她的'否决权',
理由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窗见墳墓' '半夜可能飘鬼火'!
不料多年以后,人住的'组屋'高楼平地起 取代了阴深恐佈的'鬼宅','地铁'穿
越四通八达,学校公园处处,始料未及呀!
不过我们也没有后悔,因为我们后来买了自己的永久地契的私人公寓,再过
一个decade后,我们全家放弃了所有的投资(包括房产和银行股票等等),
移民到一个更自由重人权的国家。

Anonymous said...

20年前今日此坆上,人面野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今何处,野花殘喘笑炎风.

人本过客來无処,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間到処有花香。
正是:“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Anonymous said...

很久很久约30多年以前,每逢清明时节我与老婆大人带着两个稚龄小瓜到Lim Chu Kang去拜祭
我的母亲,到碧山亭拜祭我的外祖母,到Mount Vernon拜祭我老婆的父母,20多年前我的父亲
与其他亲人先后去世,我送他们最后一程以后便安心地移民永远离开了新加坡,由于孩子的原因
我自此再也没有踏足新加坡。
年前惊悉胞妹离世,在家庭医生的劝告下,我由于健康的原因没有回去见她最后一面,也不知她
埋在那里,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当然从今以后我对新加坡已无任何牵挂,无任何人物值的留恋,也再无亲人值得怀念。
人生苦短,愿各人珍惜与亲人的共聚的每一刻,以免留下终生不可挽回的遗憾。
话说新加坡的骨灰或墓地以十年为限,太短了,不是吗?
这里的坟场都是由地区政府或教会维持管理,没有任何期限直到永远。

Anonymous said...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縱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軒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軾 -《江城子》

Anonymous said...

上面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年年清明都到碧山亭,Mt Vernon 和 林厝港
各地的墳场去拜祭先人,国民服役期间服役于警察部队的 ‘无线电巡逻车’ 部门,
每次与我挑选的 ‘战友’ 出差,夜间没有 Case 的时候,经常流连于荒野墳场一带,
听着多少 ‘靈异’ 与 ‘孤魂野鬼’ 的传说,令人 ‘毛骨悚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更加 ‘刻骨铭心’ 的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次聚会之后,午夜时分送一位
女同事回家,当她告诉我她住在 林厝港 的时候,我有点 ‘骑虎难下’,‘哭笑不得’
的感觉。通过了一大片尚未立碑,刚开好的墓穴之后,她到达了她在墳场深处的
‘家’,她还特地摘了一堆新鲜的蔬菜送给我,向我表达 ‘感激’,回家的路上,死寂
漆黑一片,我把车前的大灯开到最高最亮,因为我不想错过万一有 “X” ‘飘飘然’
向我 ‘招手’
......

Anonymous said...

To anonymous,

月是故乡明,无论你离开多久,这里还是你的家。 月换星移,世界已经大同,多回来家乡看看,老了,人生已不许有遗憾。

Anonymous said...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血淚染成红杜鹃
日墓狐狸眠冢上 亱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满身血淚与塵埃 劫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清明过 几家墳上子孙来

抄于2019/4/4清明前夕

Anonymous said...

月是故乡明?
君不见当今神州大地,相亲要求的前题条件:有房有车加上 城市户口(以北京为最)!
君不见当今神州大地,人人宁当城市农民工,不愿当家在 ‘故乡’ !
君不见当今神州大地,年年 ‘春运’,为谁辛苦为谁忙?故乡恐怕真的还要让位呀!
君不见当今神州大地,就算城市房产价格高不可及却人人追抢,.....
近年来,我多次到香港和中国各大城市旅游,每十天中有九天 ‘烟霾彌漫’,‘不见天日’!
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离开新加坡的那几天,雾霾满天,白天我跟 ‘黄褐色’ 的太阳
‘对歭‘,晚上在街灯下看到的尽是 ‘灰烬’ 尽情地在空中 ‘飞舞’,至于当时的 ‘新加坡’
月一点也不 ‘明’,闻得到的是一股浓浓的 ‘焦臭’ 味,这就是新加坡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月” 真的是 “故乡” 明? 😭

Anonymous said...

搴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眉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清代诗人 黄景仁
- 别老母

Anonymous said...

昼短暮长清明至
愁中不觉已秋深
枫叶有泪因风雪
蝉声无情自古今

写于刚过的清明
这裡正值落叶纷飞气温骤降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