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7, 2018

客家土楼:漳州华安大地土楼群之二宜楼

“不明物体”


2017年10月天,厦门白天炎热,晚上清凉,日夜温差十多度。

从厦门中山路乘车到漳州的华安县大地乡土楼群,为时约三个小时左右。

据说土楼能够面向世界,跟美国的里根总统有解不开的情意结。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福建深山内有许多有圆有方的不明物体,疑似核导弹发射基地,又像是传闻中的飞碟,引起五角大楼一阵恐慌。为了识别真伪,美国安排了情报人员,以旅游摄影家的身份进入深山,掀开了客家土楼“神秘”的面纱,让大家见识到世界民居中罕见的奇葩。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漳州华安、广东潮州地区的饶平和大埔, 其中以分布在永定的两万多座土楼规模最大,最具文化内涵,若是一天仔细地参观两三座,需要二十多年才能看遍。

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Québec)举行的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列为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群有漳州的华安大地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以及永定土楼。其中华安大地土楼群里的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福建土楼中综合价值最高的个别建筑。


(漳州华安大地村)


“土楼之王”二宜楼


大地土楼群由“土楼之王”二宜楼、东阳楼、南阳楼三座土楼和周边的建筑小道组成,三座土楼由蒋氏家族依据地势而建,与远山近景交相辉映。建于1740年(乾隆五年),三十一年后才落成的二宜楼称为“蜈蚣吐珠”,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客家土楼之一。


(“土楼之王”二宜楼外观,只有顶层有窗户,防卫的枪孔处处)

外观上,二宜楼如同城堡要塞,直径七十多米,绕外墙跑一圈约230米。外墙厚约2.5米。一至三层密实无缝,只在第四层开窗,到处都是防卫的小枪孔。屋里的人对外面的情况一目了然,外面的人则很难观察到屋内的动静。圆拱形大门用花岗岩砌筑,装上两重门板,内层镶铁,门顶有防火的泄水漏沙装置。


(进入拱门后的“泄水漏沙”装置)

走进二宜楼才发现楼中有楼,分内外双环。内环为一层楼的平屋,作为众人煮食、进餐与会客的用途。外环高四层,约十八米,一楼蓄养家禽,二楼为粮仓,三楼和四楼为卧室。所有的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无贫富之分。土楼中心的“透天厝”是个公共的露天内院,有两口名为“阴泉”和“阳泉”的水井。


(楼中有楼。中央露天内院有两口“阴阳井”)

整栋圆楼分成十六个单元,其中四个单元是共用的楼梯及厅堂,其他十二个单元为住户,213个房间住了三十六个家庭,约两百人。各单元有楼梯上下,四楼有贯通全楼的内通廊。此外,各单元设置了“之”型传声洞,楼内有通往楼外的暗道等。


(传声洞)

由于土楼的建筑稳固,又可以自供自足,万一被围攻,关上大门可以维持一年半载。这正是土楼设计的考量点。据说1934年,土匪封锁土楼近一年,还是有族人从地下暗道逃走。


(贯通全楼的内通道)

二宜楼的蒋家媳妇嘱咐访客要紧跟着她,否则会像当年的盗贼那样在土楼里迷路,成为瓮中之鳖。蒋家媳妇解释,种茶制茶是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她带我们到四楼住所品尝当地栽种的铁观音,顺便买些茶叶手信。可能销量不达意,开始翻起脸来,执意不走。后来有人在一楼的露天内院买了一些小礼品,还被“酸”了一顿。有访客说不都是蒋家人,和睦一家亲吗?这才按捺住不悦的情绪。

蒋家媳妇是地道的华安人士,虽然嫁入客家村,看来要融入传统客家文化还需一段时日。话说回来,当下的客家文化是否还保留着昔日淳朴敦厚,家族和睦的传统特性呢?


(蒋家媳妇请大家喝“免费”的当地铁观音)


土楼是这样建成的


从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角度来看,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所采取的防御式的居住模式,福建最古老的土楼有一千两百余年历史。客家先民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举族迁移,越过黄河与长江,跋山涉水经山西入闽,南宋时在闽粤地区形成客家民系。

他们选择在深山里的平地定居,远离了中原战火灾祸连年的困境。虽然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但毕竟心有余悸,怕再受到战火蹂躏,于是兴建具有居住与防御双重功能的民宅。同祖同宗同血同缘的家族,在偌大的土楼内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共守候的生活。这类建筑方式被采纳下来后,形成“每座土楼就是一个社会”,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在土楼里共荣辱,共存亡。

土楼就地取材,使用鹅卵石、生土(红壤土)、石灰、木条和竹片等材料。墙脚使用鹅卵石,不怕洪水浸泡。夯土墙使用含有丰富铁质和铝质的生土、石灰和沙子,并将木条与竹片夹在夯土中,使到墙壁更加坚固,再用红糖水和糯米浆来增强土墙的韧性,力学原理就像当今的钢骨水泥一样。

“出水”是非常考究耐心的重要步骤,除了建筑体上有专门疏散积水的阴沟水槽外,施工时必须等到夯土墙水分蒸发后才可往上建另一层。以当代的技术而言,大型的土楼一年最多只能建一层,三四年建好顶层墙体后才加盖瓦顶。二宜楼底层使用花岗岩,入地三米,因此非常稳固。

三十年前美国情报局的一场虚惊,使到客家土楼名扬天下,并引发起对客家文化、建筑、考古等热潮。因误会所缔造的奇迹,让我们多了一个走入深山,寻找活古迹的机会。


(东阳楼:方形土楼)


“潮州客”的异曲同工


余丽娟(余宁)参与了《大埔民居》的编辑工作,从她的赠书中发现大埔的土楼跟福建土楼格局相似。古老的土楼是否源自中原,客家人南下时将祖先的智慧带到南方?中原战乱,可能古老民居已经不复存在,否则跟南方串联起来,就是大江南北的客家文明了。


(《大埔民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