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2, 2021

新加坡河上的金声桥(Kim Seng Bridge)

金声桥是新加坡河上两座以华人命名的桥梁之一,另一座是若锦桥。金声桥旁边的Great World City 就是从前的大世界所在地了。

(金声桥。)

陈金声是陈若锦的祖父,也是新加坡前总统陈庆炎的六代大父。他是一名出色的慈善家,创建萃英书院、捐款兴建蓄水池等。


(陈金声货仓(丰兴栈)位于埃尔金桥南岸。1962年。图片来源:互联网。)

金声桥有双胞


造桥、修路、挖井是传统华人社会的三大功德,陈金声出资兴建跨越新加坡河上游的金声桥,于1862年建成后,民众渡河不需要再搭渡(好像现在的河上德士)或绕远路,出入方便多了。

无独有偶,国人喜欢去的古城马六甲,从红色建筑物的荷兰广场(Christ Church)前往鸡场街(Jonker Street)必须越过一道马六甲河上的桥梁,那就是金声桥了。


(马六甲金声桥是衔接荷兰广场与鸡场街的桥梁。)

陈金声(1805 - 1864)从马六甲来到新加坡,知道靠牛车运水不足以解决日渐繁荣的新加坡的水供,于是捐钱兴建麦里芝蓄水池。由于殖民地政府的效率不高,他看不到完工后的蓄水池,也看不到有自来水供应的新加坡市区。

1877年麦里芝蓄水池落成的时候,陈金声已经过世十多年了。政府为了安抚华社,于1882年兴建一座陈金声喷泉来纪念他。喷泉坐落在Battery Road,后来搬迁到伊丽莎白道现址。


(19世纪末坐落在Battery Road的陈金声喷泉,后来迁移至伊丽莎白道。图片来源:NHB。)

大家有留意到吗?陈金声喷泉是以精美的铸铁打造的,喷泉中的人物取材自希腊神话。喷泉的四位缪斯女神分别是英雄史诗女神(Calliope)拿着蜡板; 历史女神(Clio)拿着书卷; 爱情诗女神(Erato)携带七弦琴; 悲剧女神(Melpomene)举着花圈。 在缪斯女神的雕塑下面是海神的四张脸,每张脸都在喷水。

(伊丽莎白道的陈金声喷泉以希腊神话为主题。)

从马六甲来到新加坡


陈金声在马六甲私塾学中文,能讲流利的英语和荷兰语,通晓多种语言让他在经商时占尽优势,跟欧洲的贸易伙伴合作愉快。

陈笃生于1850年去世后,陈金声取代陈笃生的地位,受委为太平局绅(Justice of the Peace),成为本地福建人的领导。太平局绅的职责是维持社区安宁,以及处理一些较简单的法律职责。

华人节庆多,仪式复杂,出殡大锣大鼓,节日烧大香烧元宝金银纸等,洋人觉得不可思议,很难适应。还好由陈金声向殖民地政府争取,让华人在大街上进行节庆仪式。

1854年的义福和义兴的帮会械斗,造成几百人死伤。英国人由李德桥(Read Bridge)那位李德负责,陈金声以福建帮领导人出面,跟潮州帮的佘有进和义兴帮会老大蔡茂春谈判,化解一场危机。陈天蔡地佘皇帝传为佳话。


马六甲青云亭亭主


陈金声是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位亭主,在马六甲逝世。他和许多马六甲华人一样,生活就在往来新加坡马六甲之间,最终回到马六甲终老。

青云亭是马来亚史上最悠久的古庙,座落于马六甲的庙堂街(Temple Street)。青云亭内供奉主神观音大士,所以当地人也称它为观音亭。青云亭于17世纪明朝的年代创庙,不过也有些人士认为15世纪已经存在了。

1824年,英国人从荷兰手中接管马六甲,废除华人甲必丹制度,华社以变通的方式,以青云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领导地位。陈金声担任亭主,职责跟太平局绅是大同小异的。


(马六甲青云亭曾经是当地华社的领导中心。)

陈金声还是金声陈?


国家美术馆有一幅相信是1864年左右绘制的陈金声半身画像。画中人身穿蓝色长袍,一手握着卷轴,另一手提着敞开的扇子,扇子上是中国山水画,写着“金声陈”。这幅肖像画,是中国画家罗以湖画的。罗以湖的来头目前仍然是个谜。

金声陈是first name last name的概念,跟洋人打交道用的。19世纪的华商适时调度,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陈金声画像,罗以湖创作。图片来源:NUS Museum。)

相关链接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华人通常是先姓后名,‘陈金声’ 没有错,
洋人通常是先名后姓,先(first name)Kim 中(middle name)Seng 后(last name)TAN 也不算错。
在不预先声明的情况下,通常以全大字母写姓氏TAN。除特别声明通常洋人以对方姓氏互称。
在这裡洋妞依法结婚或同居之后大多选择以夫姓取代原来姓氏,不必通过任何正常的 ‘改名’
法律程序,便能得到承认。
东南亚一带的华裔移民移居西方国家之后有时被形势所逼无法不依法律程序改名,放弃原居地
所使用的名字,因为有些名字太多音节对洋人来说太难记(如南亚裔的姓名), 有些名字洋人无法
读出(如Png,Ng等), 更有一些字的读音在洋文中显得不雅(如国kok)等。
‘坐不改姓 站不改名’ 似乎已追不上时代,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