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7, 2023

还是熟悉的农历新年或华人新年吗?

半个世纪前读中小学时过年,跟现在一样有两个“新年”,11日称为元旦(New Year’s Day),元旦隔天便开学了;正月初一称为 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或华人新年Chinese New YearCNY),学校放假两天,除夕只上半天课,难怪同学们都特别开心。

到底那时候过的是农历新年还是华人新年呢?问父亲,他的语气差不多是在骂我读懵书,他从乡下过农历新年过到来新加坡,农历新年不就是华人新年吗?

学校老师又怎么说呢?中英文老师都说两个称谓都行,我们要看的是过年的实质,大家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长辈给小辈祝福红包,狮子采青和放鞭炮等,都是热热闹闹过新年的传统。 农历新年是较中性的说法,因为世界这么大,正月初一这一天并非只有华人庆祝过年。

从越南移民到本地上学的同学附议,说越南人也在这一天隆重庆祝,而且还吃粽子呢!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历新年从中国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农耕社会秋收后等待立春,一年忙到晚,过新年成为最值得期待的节日,也是对来年丰收的向往。

上世纪80年代暂时离开职场,到当年的NTI1991年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NTU)念书,那个年代新移民潮处于萌芽阶段,机械工程系多数是新马学生,少数来自香港,只有一名中国人余宙中。宙中在系里当研究生,系主任梁绍基教授安排他在热力学实验室兼职,让他多交些朋友,逢年过节不至于太过思乡。宙中的确跟大家打成一片,一起过年吃饭打篮球,毕业后在本地的跨国公司上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大国崛起带动民族主义,近于复古的天朝文化令人不安。最明显的是万元户已成历史,如今是亿万富豪,出国人潮增加了,砸起钱来财大气粗,吃自助餐将整盘菜肴搬到自己桌面等。一些酒店餐馆为了安抚其他客人,另辟楼层和进餐区来安顿中国旅客。这些还算是小事,我遇上战狼的经验更加不愉快,斯文的战狼动口不动手,言辞间咄咄逼人,至于在伦敦遇到言语肢体都蛮横的高干夫人更自成一格,不惜牺牲色相,翘起屁股当武器。

这些人多吗?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我遇到更多温文有礼的中国新移民和年轻人,不过中国十多亿人口,0.1%已经足以搞砸整锅粥,五千年文明形象荡然无存。


疫情解封后的新插曲

疫情解封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出现新插曲,NTU新春嘉年华活动展板使用“Lunar New Year”一词,引起部分学生不满,将Lunar划掉,私自改成“Chinese”,简而言之就是不过老祖宗的农历新年,要过的是自己的华人新年。

有些辩解议论说我们要过华人新年难道有错吗?我觉得华人新年是古老传统,过华人新年非但没错,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反之农历新年也是古老传统,过农历新年难道不成吗?

此“突发”现象不禁令我重复年少时向老师讨教的疑问,到底应该使用“华人新年”,还是“农历新年”呢?我的学生时代两个说辞互用,非但没有华人与农历的角度问题,反而受到 “农历” 包容性的教诲。如果全世界都在庆祝农历新年,作为原创国的子民,不是应该为国粹传遍全世界而更加开心吗?

NTU已不是我所熟悉的从前的NTI,如今中国留学生增加许多,在各院系修读高级学位的比比皆是。本来学识越高,眼界应该越明,如今学问高的知识分子反而产生闭门主义,忘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道理。“文化”不就是文明开化吗?开文化倒车变得不化,如果不是这些年来情绪高涨的战狼心态或民族主义在作祟,或者对自家文化缺乏自信,还会是什么呢?

同样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吗?相信不多,但一颗蟑螂屎已经足以搞砸整锅粥,如果不只一颗的话

左顾右盼,好容易挨过冠病疫情的千多个日子,眼前病树前头万木春,可以收拾心情好好过年。出现这样的文化撞击,不禁生起当下的新年还是熟悉的新年的问号。翻了一下月份牌,还好自懂事以来,本地月份牌仍然保留着 “农历新年”的传统年味。

2023年的月份牌保留着多年传统:1月初1元旦,正月初一“农历新年”



[2023130] Leonard Chey:

纽西兰的华裔仅占全人口的5%左右。春节在这裡也不是公共假期。

不过除了过去两年因Covid暂停之外,每年春节前国家总理都会为春节花市同乐日主持开幕。

每年的元宵节的周末也会一连三晚主办颇具规模的元宵灯节

这里的华人超市都为华籍顾客印就中文的月历,不过必须一次过购买满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获得。以月历附图为例,必须一次过买入超过$188才能得到。

纽西兰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所有纽西兰人每年都庆祝正月一日元旦。

因纽西兰所处的经纬度,每年都是全球第一个在元旦早上看到第一丝阳光的国家。

纽西兰人在理论上也庆祝毛利新年,可是一般上,对华人来说,这是一个法定的公共假期,大概也仅此而已!


相关链接

7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看到 “ NTU新春嘉年华活动展板使用 ‘Lunar New Year’ 一词,引起部分学生不满,将Lunar划
掉,私自改成 ‘Chinese’ ,简而言之就是不过老祖宗的农历新年,要过的是自己的华人新年”

如果说 ’新加坡人’ 的老祖宗过得是农历新年或华人新年(而已), 敢问NTU作为新加坡的最高学府
之一是否忘了 ‘新加坡人’ 也过着马来同胞与印度同胞年年都在过的 ‘新加坡新年’ 了 ?

根据《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
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
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 http://www.gov.cn/ztzl/2013cj/content_2321942.htm )

显然的,就算今天的 ‘神州大地’都已将两个 ‘新年’ 明确地定位为 ‘元旦’ 与 ‘春节’,NTU还在为此
而纠结,争论不休,莫名其妙,更是 ‘无病呻吟’ !

令人诧异的倒是一贯奉行 ‘一丝不苟 严刑峻法’ 的 新加坡 这次对于这宗公然在公共场所的 ‘破坏’
与 ‘涂鸦’ 事件的态度显得暧昧,以 ’CCTV' 无所不在 闻名遐迩 的新加坡竟不将 ‘造事者’ 揪出,
以儆效尤,耐人寻味 …..


Anonymous said...

其实就读于NTU的各国留学生不论喜欢与否都必须承认新加坡人每年要过 华 巫 印 3个新年,绝对不应该也绝不能容忍对
新加坡人对各族群的尊重与认同提出挑战。严格来说也看不出 新加坡人 以 ‘Chinese New Year来称呼春节,以Malay
New Year来称呼开斋节,以Indian New Year 来称呼屠妖节 有何不妥?加上 ‘普天同庆’ 的元旦,充分显示新加坡多元种
族 和谐共处 相互理解,不是吗?
原文中附带的月历显示:正月一日为 ‘New Year‘s Day元旦’,和 正月廿二日为 ‘Chinese New Year农历新年春节‘
我在国外得到的月历则简单明了:正月一日为 ‘元旦’,正月廿二日为 ‘春节’,不但避开了各种 ‘误会’ 且 ‘恰到好处’ !
不是吗?

郭 said...

讲起这事,心里就有点不爽,忍不住还是要嗆几声。
在新加坡生活了超过一甲子,过春节,过农曆新年还是华人新年,大家都知道是过什么节日,从来都不去计较哪个名字较恰当。偏偏从天朝上国来的人非要认定是过华人新年而不是农曆新年。
所谓入乡随俗,而那帮人却有打算入乡“移”俗,这当然跟上国的势力有关。我在想接下来的端午节,中秋节会不会又搞出什么新名堂。
如果有一天,大学搞个什么亚细安经济研讨会的,会不会有人把亚细安这三个字塗掉,然后写上东盟二字。
最近我们的大华银行的电视广告里有一句广告词是说“根植东盟”,好长一段时间了不见有新加坡人提出意见,因为我们都知道是说什么组织,何必在乎那个名称。但对于上国人士来说,最好还是把我们的亚细安变成他们的东盟。

Anonymous said...

根据《维基百科》:东南亚国家联盟(英语: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新加坡作亚细安组织,
台湾作东南亚国家协会),简称东盟(英文缩写ASEAN,新加坡作亚细安,台湾作东南亚国协、东协),是集合
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
随后进一步解析时俱以 ‘东盟’ 称之。

此外,在 百度百科,谷歌 和 必应 作 ‘ASEAN中文简称‘ 或 ’ASEAN中文‘ 搜寻时皆清楚显示为 ’东盟‘ !
打开 “人民日报”,“美国之音”,“BBC”,“The Australian(中文),纽西兰先驱报,俄罗斯通讯社 ….. 等等世界各
地的中文媒体无壹不以 ‘东盟’ 作为 ASEAN 的简称。


所谓 ’亚细安‘,似乎是以发扬Singlish为目的的创意,独一无二,毕竟 ’曲高和寡 孤芳自赏‘,…..

其实在新加坡人(尤其年轻人)眼中:春节早已不如新年Countdown,七夕早已不如情人节Romantic, 屈原投江诚
不如耶稣十字架拯救世人的伟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刻骨铭心,中元节早已不如万圣夜的毛
骨悚然,叉烧包早已不如汉堡包更受屁孩向往 ……. 面对新加坡多元种族的 ‘现实’ …..

郭 said...

在今天的早报(15/2/2023),语言学者汪惠迪先生针对“吃饭盒”,“吃盒饭”还有“吃便当”作出评论,他说本地人爱说“吃饭盒”其实不合理,飯盒怎么能吃?但是他说应尊重当地人的用词。
那位先生搬出谷歌,人民日报,美国之音等一大堆机构来证明“东盟”是最广泛使用的名称,新加坡用“亚细安”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那新马应该把黄梨改称菠萝,番薯改称地瓜,印尼改称印度尼西亚,澳洲改称澳大利亚。香港茶餐厅的餐牌上出现“士多啤梨”这几个字,你知道是指什么?
每个地方都有本土的用词、叫法,这承载了当地的文化和人民的感情,无须对外来的用词全盘接收,甚至让人感觉对外来的“哈腰作揖”。
讲到Singlish,这就是本土文化,我还没看过英国人或美国人抨击过Singlish不伦不类,多数觉得很有趣。我去商业学校上英语课时就碰过一位英国老师,他大赞Singlish,说你们新加坡人很聪明,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要讲的话,比正统英语简洁多了。

Anonymous said...

你肯定没有外国人评击过singlish的不伦不类,不能上大雅之堂吗?
根据2019/1/3早报网以 “罗杰斯:新加坡人英语烂华语也烂” 为题
报导:国际知名投资家罗杰斯给新加坡双语教育打分,认为新加坡
人“英语烂华语也烂”,本以为两名女儿可以在本地学 “标准规范”
的华语和英语,岂料事与愿违。
他在讲座上提到, 本以为两个女儿可以在本地学标准规范的华语和
英语,岂料新加坡人“英语烂华语也烂”,对新加坡的中英语水平感
到失望。
在讲座答问时段,一名口操新式英语的女郎用语法半不正确的英语
提问,罗杰斯并不介意,在回答后再向在场者解释提问者的问题。
他最后以新加坡是个“好地方”总结,对提问者说:“你应该回家。”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10
3-920877

《你应该回家》,一言惊醒梦中人 !
夜郎自大 丢人现眼 …..

Anonymous said...

看到引用新加坡 ‘语言学家’的 “研究心得”:针对“吃饭盒”,“吃盒饭”还有“吃便当”作出评论,
他说本地人爱说“吃饭盒”其实不合理,飯盒怎么能吃?但是他说应尊重当地人的用词 云云。

每天 ‘沉迷’ 电脑,网络 ‘上瘾’ 的我忽然有所 ‘顿悟’,回想起诸多的网上流行用语,我捧腹
大笑,最后笑到 ’泪流满面‘ !

根据《百度百科》:网络用语 ”吃盒饭” 与 “领便当” 是同一个意思,指你没戏了,完蛋了!
“在影视剧和小说当中,当某个人物要死了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吃盒饭”,表示他已经
完蛋了,没戏了” !
除此之外,在日本动画和游戏中也常常有该词的存在。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死亡,出演这
个人物的声优就可以退出剧组的演出,领一份盒饭之后就可以下班了。所以在ACGN领域
里用也常常使用 ‘吃盒饭’ 来比喻一个人物的死亡。
被人灭掉的家伙,叫做“领了盒饭”;灭了别人的家伙,则是“给XX发了盒饭”。
(参考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116749.html )

奉劝老兄在引用新加坡砖家任何 ‘似是而非’ 的研究心得前必须 三思,三思,再三思 !
更重要的是必须改掉 ‘墨守成规’ 的 恶习,追上时代的潮流。
切勿再将 中元节当成 ’匈牙利鬼节‘,更切勿在亲友的生日祝他 ’福寿全归‘ 或送他一件
‘寿’ 衣!以免再笑死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意外!

注: 回看2019年5月以 “吃饭盒?吃盒饭?还是吃便当?傻傻分不清楚的快餐” 为题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407938908246855 并没有错,因为当
时还没有 ‘丁克’,不知 ‘躺平’,不晓 ‘内卷’,‘润’ 不得呀 !更没人会预料随着AI时代
的来临,‘吃饭’ 也有了多一层深沉的含义,令人感慨万千 哭笑不得 !也许今后要
‘引经据典’ 之前,先提升自己的知识,必须的,中文 ‘博大精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