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7, 2024

从路边摊到小贩中心

原文写于2022年,作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用途。


202012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新加坡小贩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小贩业是新加坡发展历程的缩影,从肮脏到现代,从独立经营到分销,小贩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映着传统与现代的微妙变化。

 

小贩文化起源于19世纪的路边摊

小贩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使到本地食物更加多元性。1860年代,旅游记者John Cameron写道:

看来全世界没有一个城市像新加坡那样,混杂着各族人群。随眼望去,尽是流动小贩,销售五花八门的美食。马来人售卖本地出产的水果,华人和印度人则林林总总,从奶油蛋糕到各式各样的花生果仁。他们挑着扁担,将物品分置在两端的箱子里。印度人更可爱了,食物是放在头顶上的。

华人的路边摊最特别,小贩将食物器皿挑到摆摊的地方,扁担的一头是个木箱子,里头的火炉正热着一锅汤,另一头是个菜篮,盛着米饭、碗盘、糕点、调味料等。

小贩文化起源于19世纪,移民挑着扁担在市区街边摆卖。由于各人对食物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传统美食就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满私房菜的味道。

 

民众餐室:二战结束后的“小贩中心”

二战结束后,殖民地政府经营过两年的“小贩中心”。

当时米粮短缺,无良商人趁机囤积粮食来提高物价。麦尼斯(Sir Percy McNeice)掌管社会福利部,参考英国在各大城镇为战争难民设立的英国餐厅(British Restaurant),决定设立民众餐室People's Restaurant),为贫穷的百姓提供均衡的饮食,确保平民百姓每天至少可吃一顿有饭、有肉、有菜、有咖啡或茶的营养餐。

1946629日,第一家由政府管理的民众餐室在直落亚逸的旧货仓开业,营养餐由马来亚大学(现在的国大)医学院的营养学家负责设计,每顿收费三毛半。

由于民众餐室深受欢迎,繁华世界体育馆、麦士威路湿巴刹等都改头换面,变成民众餐室。

民众餐室上轨道后由民间企业家接手并发挥创意,例如通过“中央厨房”为工友提供伙食。民众餐室每天提供4万份餐食,迫使黑市商家调低物价,最明显的就是咖哩饭从1.50元降至5毛钱。

虽然民众餐室只存在两年(1946629日至19488月),但对日后的新加坡小贩文化影响深远:日常饮食必须维持在稳定合理的水平;必要时可通过中央厨房来降低成本,保持食物的品质。现在的大众化餐饮场所,正在朝这方面发展,例如高记酿豆腐、亚坤、中峇鲁包点、秋莲板面等,通过中央厨房和连锁店概念,让食客在多处享用。 

小贩中心是多数国人光顾的地方。

小贩中心紧扣新镇的步伐

新加坡发展各个新镇所采用的共同模式,是将小贩中心兴建在多数组屋居民的步行范围内。那些因遭到逼迁而重新安置的小贩,新的营业场所通常在原地附近。

如今新加坡有114个小贩中心,预计将陆续增加来控制熟食的价格。

有些小贩中心的建筑设计融入当地特性,让食客跟在地风情产生共鸣。例如:

中峇鲁熟食中心:从旧组屋的装置艺术获取灵感

竹脚巴刹:缤纷色彩衬托南印度风情

达曼裕廊熟食中心:新旧达曼裕廊相映成趣

淡滨尼圆巴刹:马来尖形屋顶和华人团圆观念的结合

樟宜村:模仿海边度假屋

老巴刹:充满怀旧感的英国巴刹风情

1972年,政府开始兴建专门安置路边摊的小贩中心,第一个是裕廊永升路(Yung Sheng Road)小贩中心(后来的达曼裕廊熟食中心)。由于这里有60个熟食摊位,民间将它称为60

此后十多年,百多个小贩中心在各处出现。1986年底,最后一批路边摊陆续迁入牛车水大厦内,正式向街头告别。

樟宜村小贩中心从海边度假屋吸取灵感。

 

多元文化身份

1990年代末,政府着手改善小贩中心的环境,并将名称由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改为熟食中心(food centre)。由于 “小贩中心”已经深入民间,我们还是以“小贩中心”相称。

小贩中心有多元化食物和人流,学生、家庭主妇、退休人士、蓝领与白领员工、专业人士等都会来这里,使到小贩中心成为社区关系、社交聚会和饮食场所,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认同感,对多元文化身份产生共鸣。

淡滨尼圆巴刹:多元文化色彩的表现。

 

冷气食阁与小贩中心并存

本地小贩的营业场所包括小贩中心、食阁、咖啡店、购物商场的独立摊位和流动夜市。根据环境部2019年的调查,在外用餐的国人,35.6%光顾小贩中心,35.5%咖啡店,22.8%冷气食阁。可见多年来,小贩经营的大众食肆仍然是国人的主要选择。

炎热潮湿的赤道气候,使到冷气食阁开始普遍起来。1985年,第一家冷气食阁(Picnic Food Court)设在昔日的史阁士购物中心(Scotts Shopping Centre)底层。如今,食阁出现在百货商场、高等学府、工业大厦、医院、机场、巴士转换站等。当年国人排队买食物的风气,就是从食阁培养起来的。

冷气食阁也逐渐取代熟食中心和咖啡店,成为老人家聚会的场所。例如大巴窑中心二楼、珍珠大厦底层、莱佛士城三楼等,都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乐龄人士,在那儿聚餐闲聊。

 

新冠疫情的变化

新冠疫情期间外国入口的蔬菜供应不足,促使政府加快推动农产品2030计划。疫情亦造成员工失业,有些改行当小贩,在住家厨房为国人煮食。

进入后疫情时代,乌克兰战争和气候变化影响全世界,食用油、渔产、汽油等都使到营业成本增加,熟食价格调高10%30%2022年旅游解封,邻国马来西亚的农作物肥料、鸡的饲料等严重短缺,生产的鸡也少了,那些一贯以鲜鸡做海南鸡饭食材的摊饭首当其冲。

随着顾客回流,小贩中心的清洁与卫生问题重现。虽然疫情期间已经落实归还碗盘政策,但碗盘架供不应求,肮脏的桌面没人清理,不免对小贩文化留下污点。如今已改善多了。

桌面狼藉的现象也出现在快餐店。

 

小贩文化焦虑感

当然还有最实际的考量,小贩工作时间长,食物价格却必须经济实惠,这是一般小贩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想入行的主因。

目前小贩的平均年龄为60岁,新入行的为34岁。30多岁是组织家庭,接下来至少20年养家育儿,负担最重的夹心层。为了吸引新顾客,他们发挥巧思,推出各类新的食材料理。若您乐意花12元在干净卫生的小餐馆吃一碗日本拉面,您愿意花8元在小贩中心吃一碗叻沙,让年轻小贩过得舒适些吗?

至于长远的可持续性,未来的年轻人会继续在小贩中心用餐吗?他们乐意接手祖业吗?食客能接受新的料理方式与味道变化吗?价格提高后还能吸引人走入小贩中心吗?新一代的小贩中心体验何去何从?


主要参考资料 

Annual report of the Markets and Hawkers Department 1957

“Health Officers alarmed at dangers”, Singapore Free Press January 7, 1957

Ho Chi Tim, “Communal feeding in post-war Singapore”, Biblioasia Oct-Dec 2013, NLB

Lim Tin Seng, “Hawkers – from public nuisance to national icons”, Biblioasia Oct-Dec 2013, NLB

Tung Ai Jui, Hawker centres, Infopedia, NLB

Lily Kong, Singapore Hawker Centres People Places Food, 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2007). ISBN 981-248-149-4

Rosalind Ang, “Hawker centres still top choice of many, but wet markets continue to lose favour, says survey”, The Straits Times 13 June 2019.

https://www.fishballstory.com/ accessed 3 June 2022

Translated by Lai Chee Kien, Illustration by Chang Yang, Early Hawkers in Singapore: 1920s to 1930s, Focus Publishing (2020). ISBN 9789811472350

侯佩瑜,兄妹大学毕业 接手两代咖啡摊 熟食中心中推出 西式咖啡水果茶,《联合晚报》5 August 2015


相关链接

Tuesday, September 24, 2024

冰结与交会——山打根日本人墓地

作者:林高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9920

 

星星原来在这里天空

前方的树篱是打开的

望得见海

据说,直欲望见故乡

据说,都选择背向家国

据说,罅隙有青烟蹿出,每每游荡

虫鸣唧唧

暗在暗中

海更沉默了

身为下贱如何清白

因命运,时代烙下的悲伤就冰结

荒丘寒我一颗心

电影早就完成电影

阿崎婆把声音藏进罅隙

三马路八号娼馆转身就客属公会

而笔继续笔

而海更沉默

更有脚步十分固执

阳光经已偏西

脚步基督徒之墓地

脚步印度裔之坟山

脚步这个坟场那个坟场

固执仍固执

夜幕垂落了

最后那条小径

让一点光

精灵迂回引路

让看见日本人墓地

发声叫喊:找到了!

手电照见:

我南溟之各精灵

明治四十一年七月

墓碑都肃立

泪在心里泪

海保持沉默

暗在暗中

虫鸣唧唧

 

附记:

一群日本女子早在19世纪末自熊本县被卖到山打根出卖肉体。伊们寄钱回家乡反遭冷眼,身后凄凉。鸨母不忍,用自己的储蓄买地安葬孤魂。时间流过。山打根日本人墓地遂成文史。我们一行八人由李国梁开车,找到红山顶路(Jalan Istana),继续前行,至红山顶伯公山。山头绵延,坟场接坟场,日本人墓地在哪里?看前人的描述却反而走了冤枉路。天黑了。精诚所以遇见。竟小孤丘而星空灿烂!——莫非老天的意思?三日后,自仙本那回山打根,还早,又再访墓地。看得真切。感到茫茫。

日本记者山崎朋子(Yamazaki Tomoko)做田野寻访不怕吃苦,遇阿崎婆,作专访,话里含着泪光。著《山打根八号娼馆》。

无缘法界之灵:鸨母为众人立下的总坟,鸨母自己的墓碑在左一。图源:本博客网主


Friday, September 20, 2024

参观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烧发电厂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工程的兴趣,陆续走进一些相关的大型工厂。例如冠病疫情期间带着口罩参观勿洛新生水厂,如今启用超过20年的水厂已于2024731日关闭。去年底参观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创新中心,见识其自动化汽车装配设施,以及从汽车生产设备衍生的全自动试验性水耕农场。

NEA接洽后,组织一支乐龄团,于2024529日参观大士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烧发电厂(Keppel Seghers Tuas Waste-To-Energy Plant),让大家对贴身的垃圾有新认识。 

参观大士的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烧发电厂。

热力学专利技术

吉宝西格斯的职员Zafi为我们解说,并带领我们分批参观24-7常年不休的自动化作业,由40多名员工轮班,执行垃圾进场后的分类、焚烧与发电等遥控操作。

吉宝西格斯的职员Zafi为我们解说。

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9年启用,主要机器包括两个锅炉机组(Boiler units)和一个单凝汽式锅轮发电机(single condensing turbine generator),每天可燃烧800吨垃圾来提供22兆瓦(22 MW)的电力。

至于垃圾焚化与发电过程的技术层面,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在新加坡工艺学院(SP),花了三年时间掌握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那是吉宝西格斯的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当然整体科技比当年先进得多,其中包括:

- 高效焚烧技术(Air-cooled grate system):高温下完全焚烧垃圾,减少残余物。

- 烟气处理系统(Flue gas treatment system):采用多级过滤和处理技术,确保排放的废气符合严格的环保标准。

- 能源回收技术(Energy recovery technology):采用高效锅炉,热能转换器和涡轮机系统,将垃圾燃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

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9年启用,每天可燃烧800吨垃圾来提供22兆瓦(22 MW)的电力。

这些专利技术已在多个国家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广泛使用,例如:

- 卡塔尔市政固体废物处理中心(Qatar's Domestic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中东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 英国大曼彻斯特垃圾转能源厂(Greater Manchester Renewables),欧洲最大及效率最高的垃圾转能源厂之一。

- 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垃圾焚烧发电厂(Bialystok power station),波兰第一批全商业运作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

- 中国有超过2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吉宝西格斯的专利技术与服务,

- 深圳的宝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世界上处理量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日处理量可达8875吨。

 

废料转化能源

整体而言,目前新加坡四座正在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包括三座位于大士的Tuas-one(每天可处理3600吨垃圾)、大士南(Tuas South3000吨)、吉宝西格斯(800吨),以及三巴旺一带的圣诺哥(Senoko2310吨),垃圾焚化后12%化成灰烬与气体,88%转化为电力,约占新加坡总供应量的2%

兴建中的Tuas Nexus垃圾焚烧发电厂估计于2026年投入运作,每天可处理5800吨垃圾,几乎等于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六成。Tuas Nexus不仅能同时处理污水与垃圾,污水经处理产生的副产品,可用作废物处理的资源,反之亦然。到时预计能为30万个四房式组屋单位供电。

垃圾焚化后产生的灰烬和不可焚化的垃圾被运往实马高岛进行填埋。实马高岛于1999年启用,总面积480个足球场,容量112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根据吉宝西格斯提供的2022年数据,实马高岛每天填埋的不可焚化垃圾为611吨,灰烬1580吨,估计到了2035年,垃圾岛便达到饱和点,不能再使用了。

实马高岛鸟瞰图。

垃圾焚化厂和实马高岛填埋都需要经费,目前大士的焚化场的收费为每吨77元,圣诺哥81元,实马高岛97元,这些钱来自我们每个月付给政府垃圾费。每个地区的垃圾回收商和运到哪个垃圾焚化场都是由NEA分配的。

 

第一座垃圾焚化厂

1979年投入使用的乌鲁班丹焚化厂是新加坡第一座垃圾焚化厂,随着城市与人口发展,日后陆续建设更多焚化厂来处理垃圾。这些焚化厂的建设和运营由国家环境局直接管理,由政府财政拨款。

乌鲁班丹焚化厂选址兴建时,5公里范围内还没有民宅,可说是一片荒芜。80年代中叶附近开始建屋子,与垃圾焚化厂距离仅约2公里。那时候一些垃圾车密封性能欠佳,居民不时投诉垃圾车散发臭味。乌鲁班丹焚化厂已于满30年的时候关闭。

 

垃圾回收与处理

2001年,垃圾收集开始全面私有化,现在全国有近400家生活垃圾(domestic waste)收集商和大型工业(industrial waste)垃圾收集商,多数垃圾收集商同时也是回收商,在这条再循环生产线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政府数据,2013年的垃圾回收率为62%202257%2023年降至52%,有每况愈下之势。

10年整体垃圾回收率。图源:《联合早报》2024年6月20日。

根据2019年制定的零垃圾总蓝图,目标是到了2030年,垃圾回收率提高至七成。虽然问卷调查发现会再循环垃圾的家庭从2021年的64%增加至2023年的72%,付诸实践将垃圾分类的结果看来不尽人意。

各垃圾种类回收率。图源:《联合早报》2024年6月20日。

 

主要电力供应来自天然气

虽然焚烧垃圾能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毕竟产生的电力还是有限。根据能源市场管理局(EMA)的数据,非传统能源的原材料包括太阳能、生物质(例如园艺废料)和垃圾占总电力的 2.9%,煤炭占 1.2%,柴油和燃油等石油产品占 1%。新加坡的主要电力供应来自传统发电厂。

目前我们依赖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提供天然气来发电,从2000年的19%激增至约95%。其中Tuas Power拥有本地最大的能源市场,约占新加坡总电力供应的22%。它主要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短缺时可以使用柴油取代。

主要电力供应商。图源:EMA accessed 3 July 2024。


 进口低碳能源

新加坡也计划在未来十年进口6000兆瓦(6GW)低碳电力,这些能源在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生产,风力、水力、太阳能和天然气发电后,通过海底电缆传送到本地。从印尼进口的3400兆瓦(3.4GW)电力,分成7个低碳能源项目,集中在廖内群岛。

新加坡与亚细安的低碳能源项目。图源:Straits Times 

新加坡与印尼的低碳能源项目。图源:Straits Times

氢气是我们的未来

根据全国氢气策略,新加坡将在约20年内完成规模庞大的能源转型,从现在几乎完全依赖天然气发电,过渡至多元发电模式。希望到了2050年,氢气能满足本地约一半的能源需求。政府设立新的未来能源基金来建造新的关键基础设备,例如海底电缆、输送氢气的管道和氨气储存设施、发电、储存和运输配备等。

短期内,吉宝连同由裕廊工程和三菱电力亚太组成的财团,在裕廊岛兴建的吉宝沙克拉热电联产发电厂(Keppel Sakra Cogen Plant)。预计2026年落成的新发电厂采用联合循环燃气轮机(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机组,能以自然气和氢气发电。机组能接纳三成的氢气,运作初期发电厂以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但是若有需要也能转变成全氢气操作。

简单地说,未来再生能源的可能性已经超越过去的知识,是回到课堂补脑的时候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