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3, 2011

玻璃隧道 Glass structure

说到英文小说,1990年代挺迷Tom Clancy的推理小说如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Executive Orders等,科技加悬疑,引人入胜。2000年代则是属于Dan Brown的,曾经为了追看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茶饭不思,后来还第一时间买下由Tom Hank和法国美女Audrey Tautou主演的电影DVD。如其他著名的作品,电影受到时空的限制,少了原创小说的思考空间,差了原汁原味。
The Da Vinci Code在全球的销售量超过6000万冊,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这本书以达芬奇的画作、有关圣杯 Holy Grail 的传说、玛丽亚(Mary Magdalene)在基督教历史中的角色等为主线,集合了侦探、历史、艺术、惊悚、推理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逐步抽丝剥茧,在非基督教徒与基督教徒间制造了时空大混淆,还在教会的杯葛下,助长了销售和电影的气势。

罗浮宫Musee De Lourve金字塔入口。c.1992)

小说的结尾回到故事的原点(巴黎的罗浮宫)。宗教符号专家Robert Langdon对密码专家Sophie Nevue说了一段话。当他发现耶稣真的有后代,Sophie Nevue就是最后一个后裔,基督教可能是个骗局后,作为天主教徒的他该如何解释他的信仰呢?
Robert Langdon说了一个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小时候在井底快淹死时,曾向耶稣祷告,后来获救,他就相信耶稣是神。这个思维逻辑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耶稣到底是不是神,而是在于你相不相信耶稣是神。你相信,他就是;你不信,他就不是。
为了给世人保留一个信仰的空间和对待生命与未来的价值观,有些谎言是值得永远保密的。
真相在那儿?就在罗浮宫那个玻璃金字塔形建筑物。
玻璃金字塔属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新地标,是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的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建造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设计,玻璃金字塔成为罗浮宫的入口处。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玻璃金字塔适当采光,带来一室充满变幻的自然美,这就是贝聿铭对历史建筑所赋予的新生命。

(玻璃金字塔下仰望长空。c.1992)
馆内倒立的金字塔重约30吨,13米宽,塔尖指向地面的另一个石头筑成的小金字塔。小金字塔有如玻璃金字塔的倒影,在The Da Vinci Code中,小金字塔下方蕴藏着真正的秘密。倒立的玻璃金字塔有如女性的子宫,石头金字塔有如刀片,是男性的象征,整个建筑结构表达了男女一体。
而小小的石头金字塔就像冰山一角,地底下的密室保藏着玛丽亚的遗体和石棺。玛丽亚就躺在星空下,仰望夜空,在信徒刻意保护的秘密下长眠。

罗浮宫座落于塞纳河畔,是我当年曾经跟老婆浪漫流连的地方。我们缺乏Dan Brown那种侦探精神,从来没有发觉到金字塔下的秘密。可是知道金字塔下真正的秘密后,还是保留神秘感好,因为真正的真相真的令人乏味。
真相是小金字塔其实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不是为了进入地下密室,只是方便维修倒立的玻璃金字塔。
2000年代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现了临摹贝聿铭的手法的建筑物。那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c.2008)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玻璃通道。2011)

(玻璃通道衔接新楼与旧楼,仰望长空。2011)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新楼,以及新楼与旧楼间的通道,可以透过玻璃仰望星空,也可近距离观赏3000鱼鳞状锌片铺盖成的罗马式的圆穹顶(1887年建成),就好像通过时间的隧道走入过去,在透光的玻璃上看到历史映射的斑驳痕迹,隐隐约约间给历史和当下筑起一条联系的长廊。
在长廊间和谐共存的新与旧,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吗?

2 comments:

红菇 said...

旧与新事物若能找到平衡点,就能和谐共存。老与少,却需双方共同努力,双轨沟通,双重理解,才能和谐共存。

KL said...

红姑的双向交通,点出重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