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3, 2018

斋姑-- 客家特有的佛家子弟 Vegetarian sisters

作者:郑伟权
图片来源:郑伟权
原文刊登于《扬》2018年2月,总期36期


碧山亭五年一度的超度万缘胜会刚在去年(2017年)十月底结坛,一连三日三夜的大法会,总共吸引了超过4000人出席。 这届的法会有个特色,除了邀请传统的憎、道、尼法师主持法事之外,我们还特邀马来西亚《普光堂》的斋姑来一起为亡灵超度。


(来自马来西亚普光堂的斋姑,出身都是孤儿,由斋堂抚育成人,并灌输佛学教义)

趁着法事之便,我们同这几位客冢特有的佛家子弟做了一段简短的闲聊。


斋姑的另一称号是“斋嫲”,是广东省梅州特有的佛家女弟子,她们是既出家又不削发的“尼”。斋嫲的兴起是近代以来产生于梅州,随着移民的南来再传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但在新加坡少见。


普光堂派出的斋姑年纪都很轻,我们称她为“斋姐”。据她们透露,斋姑、斋姐的背景除很少数是自愿出家之外,大多数是孤儿,自幼就被她们的父母送给“斋堂”抚养。相信这些父母是有其苦衷,否则有谁愿意将目己的亲生骨肉这给外人?


这些孤儿从小就被斋堂抚养长大,并给她们提供教育识字的机会,也分担炊事及打扫工作,闲时学经事佛,每月能从斋堂领到零用钱买些生活必需品。由于从小一起生活成长,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都能和睦共处,互相照顾,并以姐妹相称。


斋堂的堂务行政工作,由资深的斋嫲主持,并专称为“姑太”和“老太姑”。这些孤儿们由她们抚养长大,并教导如何事佛及学习经文。斋姑、斋姐不削发外,其余教规与僧、道、尼一样, 念同样的经文,做同样的功德,主要的不同是不能结婚,在生活中大家用客家话交流,诵经及做法事也是以客家方言及习俗为主。另一特色是斋堂供奉的神明主要是观音菩萨和地藏王,她们认为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士,能为众信解除痛苦。观音菩萨普遍受到斋堂供奉的主要原因,相信是以客家妇女身处当时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生活受到压迫有很大的关系。


像其他的佛庙寺观一样,《普光堂》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替人家做功德法事,小部分是靠香油钱和外来的捐款。因为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客家族群人口众多,请斋堂的斋姑来主持法事,是普遮受到欢迎的。也因为斋堂以客家话诵经,法事功德以梅州的民俗文化为依据,客属众信会感到有一份亲切感。


打八角莲花池



万缘胜会当晚结坛,《普光堂》所贡献的法事“打八角莲花池”,就是典型的梅州传统民俗文化。打莲花池讲的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据说,这个仪式是从梅州的传统群蹈“莲花池舞”发展而成的一种佛事仪式。


法事开始, 斋姐在广场地面上摆上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纸制八角形莲花池(莲花池代表地狱),外围摆着几个香炉插上香火,以及一些装满贡品的盘子,池内插有纸花,不远处设有香案,上置贡品、木鱼、戒尺等法器,桌旁挂有铜锣, 由两位斋姐负责,一位用客家话诵经,另一位则按节奏敲击木鱼和铜锣。


(打莲花池)


莲花池这头围绕着几位斋姐,主导人手中舞动着约一米长的铁杖,其他人手指则套上铜饶,有规律地沿着莲花池的外围来回走动,并随着诵经及敲击法器的节奏,运用唱、跳、做的动作手法起舞,舞态轻盈。这种佛事舞蹈非常具有艺术功能,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假如说广府人的“破地狱”是“硬功”,那客家人的“打莲花池”就是“软功″了。


这场为亡灵超度的法事,整个过程足足有一个多小时,斋姐们的落力付出,总算功德圆满,除了自己有份满足感之外,也给到耒观礼的众信带来心灵上的慰籍。斋姐们也脸带倦容收拾着法器。在她们要离去之前,我们向她们道别,表达谢意,并道明有意在近期内到怡保拜访她们,希望从交谈中进一步了解斋姑和斋姐们对信仰及人生观的看法。

相关链接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It's very straightforward to find out any matter on web as compared to books, as I found this article at thi
site.

Anonymous said...

Hi myy friend! I want to say that this article is amazing,
great written and come with approximately alll vital infos.
I would like to peer more post liuke this .

^Stevenkidz^ said...

May I know where Pu Guang Tang located?

....... said...

普光堂在怡保Pasir Penj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