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与标题由本博客网主添加
《潮声留影》掀起老“鲨鱼”的回忆
看完南华儒剧社有限公司于2016年出版的《潮声留影》巨型画册,一下子勾起了我五十年前迷恋潮剧电影的美丽回忆。那时候,我还在念旧制高中一年级,对着毫无实用的高中国文(中华文选),死啃着那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越发增加我们对现实的不满。谁知道1959年的一部潮剧电影《火烧临江楼》的来临,再加上张祯利华文老师的启发与引导,我对华文的学习与人生观渐渐变得乐观积极起来了。
日前特约了老同学老芮回忆当年迷恋中国潮剧电影的那些疯狂岁月。两杯咖啡后,两只老“鲨鱼”竟然说了一个上午当年如何沉迷潮剧的痴迷状态。事隔多年的今天,我们竟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潮剧粉丝轶事。根据《潮声留影》,1959至1965是本地中国潮剧电影的黄金时期。1959 年首部中国局部彩色电影《火烧临江楼》的放映,像一阵旋风掀起了一阵观赏潮剧的热潮。之后6年内,一共放映了6部高水平的中国潮剧影片。
在那6年里,中国潮剧电影已经拥有一批影迷。这之前我们管潮剧戏迷叫鲨鱼。这群潮剧鲨鱼来自各方言族群,对每部影片都口碑不绝,都奔走相告。老芮坦言每部中国的潮剧影片都没落下,而且每部影片都看十几二十次。当时他是个刚出道的辅助华校小学老师,薪水极低,穷得叮当响,如此的花费,恐怕要向学生借钱。其实还有人看《苏六娘》就看了五十多次。想起我岳母当年挎起一张凳子徒步越过长堤去新山看潮剧,足见老芮痴迷潮剧还比不上我岳母、一个东莞人。
《苏六娘》
当《苏六娘》于1960年在金华电影院首映后,就像一颗原子弹,轰动了整个华社。从1960年11月12日的电影广告,得知该影片已公演32天,有4间电影院同时放映,前后共演234场,场场爆满。广告商模仿了影片中的台词,打出一句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欲吃好鱼白肚鲳,欲看好戏苏六娘。”那时潮州老乡见面不问“吃饱没?”改口问“看戏没?”。该片最终共献映了72天,打破当年最佳卖座西片的票房纪录。
端蒙中学的师生大部分是潮州人,他们受到影片的影响最深刻。有的甚至在课间即兴表演杨子良与乳娘讨亲那一段,全班同学无不捧腹大笑。可惜当时班里没有女同学,要不,都会上演苏六娘与表兄花园践约那一段呢。那年庆祝60周年校庆,我已毕业,听说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同学演出折子戏《齐王求将》。有一非端蒙中学的学生,听了老师的一句戏言“学好潮语去汕头娶个苏六娘”,多年后果真去汕头讨了个“雅亩”(潮语:美丽的老婆)。
《苏六娘》演出后,引起本地工会文工团与校友会纷纷模仿划船与过渡的舞步并演出《桃花过渡》折子戏。当然,《苏六娘》对本地的影响不止是演艺界,它丰富了潮语的词汇,也提高了人们反对封建婚姻的意识,并且揭露了封建社会“为寡妇立贞洁牌坊”的残酷陋习。
我记得1959年《火烧临江楼》在东方戏院放映时,有一天张祯利老师在廊道对我说,“看戏了没有?你看那个演王双福的小生仔,身材略矮,但中气足。他敢于追求相国千金,他那不卑不亢的精神,要学习!戏里精彩的台词、戏文都在课文里!要学习!”就这样,我常去他的寓所谈天,他鼓励我今后要看解放后整理过的潮剧。当《苏六娘》放映时,剧本与画册都可在书坊买到。我几乎是饥不择食,把剧本的每句台词每句戏文都读到倒背如流。后来,姐妹们跟邻居借来留声机与苏六娘的黑胶唱片,我们这下子可疯了。天天学唱戏,成了戏痴了,连唱片也打碎了。结果与姐妹们凑钱赔人家了事,幸好当时父母不知情。
(姚璇秋是一代潮剧名伶。图片来源:互联网)
《陈三五娘》
《陈三五娘》于1960年10月在金华电影院放映前,“丽的呼声”有线电台已经日日播放唱片,听得“鲨鱼”们个个如醉如痴。爱看《罗米欧与朱丽叶》的青年男女,看到罗密欧翻墙入室,几乎目瞪口呆。当他们看到来自福建泉州的陈三,乔装磨镜师傅,打破镜子,屈身为奴三年,然后登堂入室带走主婢二丽人,爱西方文化的小伙子至此会自叹不如。陈三与五娘的相思病,五味杂陈,欲生欲死都不得。恐怕莎士比亚也写不出这样的相思病。
很多年后,有人告诉我那时候不少青年仿效戏里的戏文作诗追求女同学。是的,五娘手帕写情诗,含羞包荔枝投给楼下的陈三,热情如火,胆子之大,羡煞没有荔枝的新加坡五娘了。家里没种荔枝的女同学只好投掷纸飞机传情诗了。
《陈三五娘》一上映,我老爸脸黑黑。当时我们在福建人的甘榜里经营一家小杂货店。家里有三个待字闺中的姐姐,面貌可人。古早时在中国乡下,有人请戏班演荔枝纪,姓陈与姓黄的两条街准会闹事。我们姓黄又是潮州人。传统改不了,老爸忘记这里是新加坡,他守着店门口,门后还备了一根棍子,神经兮兮地看着来光顾的福建小伙子。几天后,老爸受不了了,偷偷跑去金华电影院看《陈三五娘》。回来时口里吹着口哨,那是“六月西湖好景致,赏心行乐莫负少年时”的调子。那时,老鲨鱼见面时不说“感谢”,而是学陈三说“多承多感!请,请了。”
(《陈三五娘》剧照。图片来源:环球潮人)
《告亲夫》
1961年的《告亲夫》,对我和老爸的艺术认知发生了极大的冲击。老爸开始迷恋剧中的著名老生张长城。张长城在《告亲夫》中饰演大义灭亲的清官。老爸爱听他那深具磁性魅力的老生唱腔。老爸说一听到张长城的老生唱腔与道白,好过吃碗又油又甜的芋泥。从此,凡是画报上有老生扮相的照片他都以为有张长成的花边新闻。丽的呼声一传来张长城的唱段,老爸那有点重听的耳朵自然会向收音机靠拢,此时,他可顾不着店门口是否来了“陈三”。
1961年是旧制度高中会考年。我不忙于备考,却忙于看《告亲夫》。全片是黑白的,基调沉重,气氛迷离,悲剧的美美得叫人醉呀。我买了几本本事与剧本,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纪录每个演员的表情、动作与台步,尤其是老生张长城的眼神、道白、须功。我都在剧本上一一注明。根本无心温习功课了。但是,我竟然糊里糊涂考得一张甲等高中文凭。“那些精彩的台词都在课文里。”我又记起了张祯利老师的话。
《韩江花似锦》《乳燕迎春》
1962年的《韩江花似锦》,让我们欣赏到两部潮剧折子戏《闹开封》与《王茂生进酒》。张长城在《闹》里饰演开封府知县王佐。他将一个敢于挑战王亲国戚的清官演绎得正气凛然。张长城的影迷们这回又看个过瘾了,掌声不绝。
同年,来了《乳燕迎春》。这部片子又一次引起工会文工团、校友会与戏剧团体的热烈支持,因为这是新加坡人首次看到新中国的戏曲学校如何训练潮剧青年演员。潮剧戏班的“童伶”制度在新中国已成为历史。片子还纪录六年制的毕业生的两出折子戏。
《刘明珠》
1965年的《刘明珠》,给我们黄家带来了另一个潮剧偶像,她就是饰演刘明珠的范泽华。内子是福建人,从小跟父母去电影院观赏中国潮剧电影。初中二那年看了《刘明珠》后印象非常深刻,至今仍能说出范泽华三个字以及《刘明珠》的艺术形象。是的,刘明珠,一个潮州弱质女子勇闯深宫。在上京路上,她巧遇张长城饰演的海瑞。几经一番曲折离奇的磨难,刘明珠终于在海瑞的暗中协助下,凭着智慧与勇敢为父报仇,但看透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她毅然谢绝赏赐,走出皇宫。这个戏,完全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它要求正义的呼声是那么的强烈。
六年来的五部潮剧电影,从反对封建婚姻、争取自由恋爱、 到要求社会公正。戏迷们已经透过戏曲之美得到了全面现代意义的教育。来到《刘明珠》,挑战至上权威,暴露统治阶级的腐败,似乎充满政治符号与革命主旋律。而担任这个被迫由下向上挑战统治权威的这个角色,偏偏由秀外慧中的范泽华扮演。当她挥动手中的玉如意痛打王叔时。我几乎看到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女神的风采。范泽华的演技精湛,光辉夺目,几乎削弱了张长城在戏里的光芒。
《刘明珠》于1965年8月在狮城放映,接下来十年,我们再也看不到中国潮剧电影了。那七部影片已成绝响,令人嘎然若失。后来才知道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5月并终于1976年10月。重看《刘明珠》,我赫然发现影片里的海瑞竟敢领导群臣脱下乌纱帽集体辞官。刘明珠不贪图富贵与权力,决然留下玉如意,不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通过古装戏曲巧妙地包装了革命激进思想,好!
附录:
1959年《火烧临江楼》
1960年《苏六娘》
1960年10月《陈三五娘》
1961年7月《告亲夫》
1962年10月《韩江花似锦》
1962年3月《乳燕迎春》
1965年8月《刘明珠》。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