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08, 2019

西安回民街

特色美食


2018年中秋节前,跟晚晴园的导览员李伟成夫妇结伴前往西安。连日来细雨纷飞,临走前倒有两日靓丽的好天气,可以逍遥地在市中心溜达,感染当地的人气。

西安为十三朝古都,最大的特色是城的格局,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城墙。古代老百姓进城出城,当代西安依然流传着“进出城”的日常用语。


(钟楼为西安城的中心)


(钟楼西望,图中央的古建筑物为鼓楼,回民街就在鼓楼旁)


西安有六万多名回民聚居在回民街周遭,号称“七寺十三坊”。回族是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东人在丝路上定居下来,与汉族,维吾尔族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成的一个民族。

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盛世发展得最辉煌,长安(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个重要的陆路枢纽,带动了东西文化商贸。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来自中东地区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牵着骆驼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城做生意。随着大量回教徒迁入,伊斯兰教开始在中国传播。

回教徒 “依寺而居”,周围形成“寺坊”,以浓郁的回教文化氛围,为古老的鼓楼打造了别具风情的风景线。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贪图享乐,杨贵妃万千宠爱在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领导了“安史之乱”。八年内乱,唐朝元气大伤,躲不过前朝由盛变衰的命运。

回民街就在钟楼地铁站的出口。回民街不单只是旅客的景点,当地居民都把这里当做逛街休闲的主要场所,就像台湾色彩浓郁的人气夜市一样。回族人士在这里经营餐饮业,将西部的饮食文化带到中原。回民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热情友善、彬彬有礼。


(回民街跟台湾夜市异曲同工)

清真菜源自回教,把动物分为可食与禁食类。牛、羊、骆驼、鹿、白兔、鸡、鸭、鹅、鸽子、老鼠和一般鱼虾都能吃,性情凶暴的虎豹豺狼飞鹰狗等都不能吃,猪形态不佳,不择食物,性情懒惰,也不可吃。

由此线路,不难理解回民以牛羊为主食,糕点为辅。回民街上好多店铺都打上百年老字号,老字号有老字号的传统,新招牌有新招牌的魅力。食味是个人化的,融入口中的是厨师的食材与心思。我觉得那才是重点。尝过的特色菜肴中,最别致的清真食品是羊泡馍,小片的蒸花馍和去肥除骚的羊肉浸泡在鲜美的汤汁中,形成独特的风味菜。烘培出来的花馍跟羊肉搭配,味道同样鲜美。

馍是陕西话,说白了就是馒头,可以蒸制,也可以烘培成面包和蛋糕。


(回民街老金记羊泡馍)


(烘培的花馍和羊肉搭配,味道一样鲜美)

(花馍蛋糕与面包)

清真大寺


根据网站的资料,回民街的清真大寺是中国兴建的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大寺的入口在不起眼的化觉巷。寺院跟中国古建筑群一样,以中轴线为格局。四进院的尽头就是容纳千多人的礼拜大殿了。


(礼拜大殿位于清真大寺的尽头)

清真大寺内保存着王鉷所撰的《创建清真寺碑》,落款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此有始建于唐之说。经过多次的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石碑是明代的伪作。

古建筑群的明清风格浓郁,看不出唐朝寺院的影子,唐代风格的牌坊可能是仿古复建的,不过这不足以否定唐代创建的说法。因为历经了宋元明清,尤其是对元朝的愤懑,可能前朝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清真大寺内的仿唐牌坊)

叫人遗憾的是,参观清真大寺就像参观其他中国古迹一样,许多地方都围起栏杆,闲人止步。清真大寺的旅游指南将院落的古老珍藏说得再天花乱坠,到头来只可言传,不可意味。

由于清真大寺就像古代的寺院与大宅,不像其他地区的回教堂那么富有阿拉伯、波斯风味,我怀疑这就是中国的回教堂以“寺”为名的来源。不过也有人说,寺是招待宾客的地方,故名。


(清真大寺的四进院格局)

在国家博物馆所接触的中国访客中,常有什么是“回教”、“回教堂”的提问,有些访客甚至强调新马使用“回教”是错误的。我作了一些考究,以前中国是清真教与回教并用,清真教、伊斯兰教只是新中国统一的词汇。新马的两百年华族文化有其独特性,中国访客大可敞开心胸,通过新马认识先民文化,没有必要因大国重新崛起而“去除”祖先的回教。

许多中国以外的回教堂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对于“回教堂”的资格,新马的回教主流遜尼派(Sunni)有具体的要求,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回教堂,该场所将作为回教堂用途,直到末日。教徒必须捍卫它,不容许非穆斯林占用或摧毀。

过去本地居住在甘榜的华人,以庙宇为中心,宗教、教育、经济、文化、欢度节日、民事纠纷都离不开神庙。西安回民的情形也一样,居住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寺坊,平时作业都离不开清真寺,共同的文化饮食与宗教信仰成为团结回族的力量。

回民移民到西安,华南先民移民到南洋,国内移民与往外跑,有许多相似的影子。

相关链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