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1, 2022

车大炮,吹牛,仙

车大炮


童年的时候听大人“打牙骹”(闲聊),取笑对方“车大炮”。老友记相互调侃吹嘘一番后拍拍肚子,展开一轮方城战,简单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为什么形容人吹嘘、夸大其词,也称作“车大炮”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终于提起兴致去“考古”。

原来“吹嘘”本来是褒义词,就是从旁协助,赞美颂扬的意思,出自唐诗“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经过时间的演变,才变成贬义的“车大炮”。

关于“车大炮”,西汉扬雄的《方言》记载:“以大言冒人曰奅”(读音同“炮”)。这个字以前指的是打仗用的石块,用器具发射或从城上投下来砸击敌人。明朝张自烈《正字通·大部》也引用“车大奅”,就是广东话说别人讲骗话,胡乱吹牛。可见车大炮原本不是“炮”,而是“奅”,因为奅这个字本来就有虚张、夸大的意思。这个奅字跟现在的“炮”字通用。

粤语有“车大炮”,福建话也有“放大炮”、“大炮客”的说法。

吹牛


车大炮的同义词是“吹牛”,那为什么吹牛,而不是吹猪吹羊,或者吹其他动物呢?

关于吹牛的由来,据说从前的屠夫杀猪宰羊,放血之后,在腿上割开一个小口往里面吹气,剥皮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皮就会裂开。这叫吹猪、吹羊。

至于宰牛,牛的体形庞大,皮又很坚韧,吹气非常困难,因此不可能“吹牛”。如果有屠夫说他能吹牛,那相当肯定他是自吹自擂,真的是车大炮了!

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意思。譬如顾颉刚的《史林杂识·吹牛·拍马》文中所考证的:吹牛一词最早是中国西北方言,源于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一带。黄河流经这些地区时,水流湍急,很难行船。当地人就地取材,用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由此可见,吹牛是民间跟大自然搏斗的智慧。

云南方言里,“吹牛”是聊天、闲话家常的意思,跟车大炮完全无关。


本地人也很喜欢用“仙”来形容人吹牛,跟福建与潮州人脱离不了关系。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戏法人人会变,差别在于技巧有多纯熟,以假乱真。仙是对特定身份的人士的称谓,譬如很会讲故事的人称为“讲古仙”,算命先生称为“相命仙”,闲谈称为“练仙”,结果仙来仙去,“仙”就被引申为骗人的手法,如福建话“仙人嘅镭”就是骗人家的钱。

民间故事中的八仙都是人性化,有血有肉的草根族,跟想象中神仙的道貌岸然的形象完全不同。八位仙人分别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每人都随身带着宝物,合称为八宝。刺绣、瓷器、建筑、装饰、神桌等民间艺术都可见到八仙。

任伯年《八仙》,摄于亚洲文明博物馆特展


汉朝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八仙,明朝吴元泰创作《东游记》以后,八仙才开始定型:

吕洞宾(男)是一名进士,当官后厌倦官场生活。宝物为宝剑。
何仙姑(女)最受人信任,吃过仙桃后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轻功高强。宝物为荷花。
张果老(老)鹤发童颜,银须飘拂,倒骑着小毛驴。宝物为鱼鼓。
韩湘子(少)是韩愈的侄孙,风度翩翩,爱吹笛子,创作道教音乐《天花引》。宝物为竹笛。
汉锺离(锺离权)(富)从小就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当上大将军后因长官妒嫉导致战败,从此隐居修道。宝物为蒲扇。
曹国舅(贵)虽然身为皇亲国戚,可是生性淡泊,认为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因果循环的结果。宝物为玉板。
蓝采和(贫)长生不老,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年老时再见,蓝采和依然如故,后来乘着醉意骑鹤而去。宝物为花篮。
铁拐李(贱)为八仙之首,原本是相貌堂堂的李真人,灵魂出窍后因肉身被火化而无所依归,于是附上饿死的乞丐借尸还魂。宝物为葫芦。

《东游记》以“贱民”铁拐李为八仙之首,相信有咸鱼翻身的含义。贱民在阶级社会中地位卑微,属于士农工商以外不入流的人物,一旦被贬为贱民就会身败名裂,一无所有,沦为乞丐、娼妓、奴婢、媒婆,甚至罪犯,不能和普通民众通婚。根据维基资讯,广东与福建沿江一带的贱民一生只能在水上颠簸,捕鱼为生,不能上岸居住。贱民的条例直到雍正年代才逐渐废除。

铁拐李生前是一名乞丐,死后成仙,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士而言是一种精神寄托,灵界成为唯一的期待。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不會 ‘車大炮’,不曉得 ‘吹牛’,更未要 ‘仙’ !
受強調 ‘忠孝仁義 知恩圖報’ 的華文教育的熏陶,
從不打腫臉皮充胖子,腳踏實地,堅決相信
‘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 威武不屈’ 的信念,上世纪
70年代拍拖时,没车没房,出入以巴士代步,
婚后不得不斩寄居于岳父母家,拍拖时去不起
‘咖啡屋‘ 只能光顾 ’小贩中心‘。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从头开始,经过了重重生
活的考验,今天移居国外多年早已年逾 ’古稀‘,
刚刚与当年 ’不离不弃‘ 的老婆大人渡过了 ‘金婚’,
回首前尘,无限感触!如果当年靠 ‘车大炮’,
仰赖 ‘吹牛’,仙个 ‘天花乱坠’
还有今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