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与新谣邂逅:唱过的同一首歌(Xinyao)

…..,风儿轻轻吹过来,云儿就要走。有人想拉你的手,对你要挽留。来呀来,来了就要常相守。走呀走,总有相逢的时候。风儿轻轻吹过来,云儿就要走。花儿自开水自流,天凉好个秋。-----《天凉好个秋》

《天凉好个秋》是1980年代初的台湾民风歌曲,那时我和一群萍水相逢的“战友”九月入伍从戎,新加坡常年是夏,但以北半球的气候来衡量,算是入秋。《天凉好个秋》成为我们边left-right-left、边road march、边齐声哼唱的歌曲,从完全不会到倒背如流只不过是眨眼功夫,连军中的外籍同僚都会哼上几句。转眼间许多当年背着来福枪越野的壮士已经发福带球跑,当年的雄姿由我们的儿子传承。

青郊歇马拂吴钩,萍聚天涯共白头!比台湾民风歌曲迟些起步的新谣是1980年代校园风的代名词,新谣造就了巫启贤,夹着新谣歌手的名气,加入刘文正属下的飞鹰小组,与方文琳、裘海正和伊能静齐名。虽然飞鹰小组已经各飞东西,他们合唱一曲源自台湾青年救国团的《萍聚》,传诵至今。


(凭新谣闯出名堂,加入刘文正属下的飞鹰组合,努力窜红的巫启贤。

《萍聚》唱片的原唱李翊君说:“我本来是一个非常平淡无奇的一个小女孩,因为一首歌,我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我可以有一个这么美好的人生,所以对我来讲,我觉得它应该是扭转乾坤的一首歌。” 李翊君唱歌的年代,已经是新谣创作走入式微的时刻,不过年轻人聚在一起弹吉他唱校园民歌的年代还没结束。


校园民歌是1970年代末在台湾兴起的一股清新的潮流,它们摆脱了双秦双林的电影歌曲的模式,这股热潮持续到1980年代末。龙的传人、送你一把泥土、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童年、月琴、秋蝉、渔唱、恰似你的温柔等,造就了一代作词作曲人与民谣歌手。校园民歌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新浪潮,弹起简单的吉他音符,填上青涩含蓄的歌词,聚在一起一唱一和,既抒发年轻人的心声,又满足年轻人创作的欲望

在那个台湾校园民歌影响深远的八十年代初,新加坡还经历了一场由当时的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领军的教育大改革,从华校进入国民型学校,为仅存的少数华校与华校生画上休止符。这个年代的新谣歌手刚好是末代华校生,间接促使学生们自动自发,寻求自我认同,唱着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华语歌。多年来政府尝试通过词曲创作比赛、斗歌竞艺等来建立起国民意识,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反而是这阵新谣风在无心插柳下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非但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快乐的回忆,也为新加坡的词曲创作人奠下往后进军大中华圈,从事音乐创作的根基。


(新谣随性单纯的起步,心想唱歌就唱歌。c.1980s,新谣30)

说新谣的起步青涩含蓄,是因为在那个纯纯的年代,歌手凑在一起搞创作搞演唱,所采取的是比较随性的方式,名利并不是首要考量。那时竞争意味不强,也不讲个人出位,不像现在就连幕后创作也要找经纪人,一起步就必须根据不同唱片公司和版权等法律程序划清界线。

那时,听新谣、唱新谣是莘莘学子最in的活动之一。1983年,裕廊初级学院的“地下铁合唱团”在学校礼堂举行第一场作品发表会,全场爆满,掀起新加坡本土音乐创作风潮。新谣歌坛响当当的巫启贤(18岁,裕廊初级学院)与黄譓祯的《邂逅》为新谣注入第一口元气,打入第三广播网(新传媒Capital 958的前身)流行歌曲龙虎榜,金榜题名26周,为由港台歌曲垄断的本地流行音乐市场争了一口气。


(校友龙小明能弹能唱能创作,她的《倦鸟不再》(1983年创作),收录在新谣合辑②《海蝶逐日》。人生是一连串的歇息与前进。只要希望不灭,短暂的停滞与歇息又何妨。c.1983

《邂逅》的词曲优美,黄譓祯神韵之笔,感情含蓄,如诗如画,教会我并肩同“行”原来还可以分手彳亍(Chì chù)。

(入暮的山途独有我彳亍/ 落红铿然显凄清/ 低吟起那幽阴的歌/ 歌声抖出了萧索
 歌韵隐隐飘荡入我波心/ 牵引我山游觅觅寻/ 邂逅你炯莹的星眸/ 颤动我翩翩入梦
 恒古隽永美丽的神话/ 莫非已降临此刹那/ 默望长空我深深祈祷/ 愿刹那化永恒典雅)


黄譓祯跟着新谣的没落一起告别舞台。多年以后,巫启贤与颜黎明以最简单的吉他伴奏,重新《邂逅》。2010

隔年,音乐与写作人梁文福在学校辩论会输了比赛,心情低落,写下《写一首歌给你》,开始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人美歌甜的颜黎明,以一首《我们这一班》成为学生情人,后来她的《青春一二三》和《月色同行》都成为时代金曲。1984年以卡带和黑胶唱片发行的第一张新谣专辑《明天21》,收录了当代新谣先锋如巫启贤、梁文福、颜黎明等的歌曲,销量5万张,轰动一时。

(当年的书城(Bras Basah Complex)是传播新谣的温床。c. 1980s,新谣30)

国家初级学院(1981年主办第一届自创歌曲发表会)、裕廊初级学院(包括巫启贤在内的地下铁)、新加坡工艺学院(水草三重唱)、华侨初级学院(雅韵小组)等都属于新谣歌手的摇篮,唱我们自己的歌。如果没有当年的新谣歌手潘盈、颜黎明、洪劭轩等人,或许今天的巨星如孙燕姿、陈洁仪、许美静、阿杜、蔡健雅等人必须走更长的路。


国家初级学院华文部同学主办自创歌曲发表会。1982

(义顺初级学院主办的新谣观摩会。c.1980s,新谣30)

追溯起新谣的起源,“南大诗社”功不可没。这群“南大诗社”社员抱着吉他,把心声化成首首诗篇,197884日在中华总商会展览厅上发表诗乐,数个月后,在南大文学院举办一场诗乐发表会,一炮而红。张泛(Ken Chang)是南大诗社的社员之一,1982年即兴创作了《传灯》。《传灯》在新加坡难以传承,却在长堤彼岸的华社中广泛流传,成为华人节庆的经典歌谣。


“新谣”这个名字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由《南洋商报》主办的“我们唱着的歌”座谈会。那时台湾有台湾民谣,我们应该为自己所创作的歌曲冠上什么名堂呢?有一名女生抛出了“新谣”这个词汇,作为“新加坡民谣”的简称,从此锁定了“新谣”的命运。那是1982年9月4日。

新谣盛行时,凡是有新谣发表会,书城(百胜楼,Bras Basah Complex)挤满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子与在职青年,阵容浩大,蔚为奇观。买卡带支持新谣,不只是为了听听唱唱我们的歌,还包含了一股傲雪凌霜的豪情,让我们的歌谣、我们的生命传承下去。


(地下铁歌集,1985)


(水草三重唱。2010年,左边的黄元成心脏病发逝世,43岁。)

我的工院同学许寰森的弟弟许环良和两个同学组成的“水草三重唱”是一代校园歌手的代表。1987年,水草三重唱”摆脱不了文化事业的宿命,放弃校园歌手与工程师的身份,成立了海蝶制作公司,全心投入唱片制作,新谣开始从简单淳朴的姿态涂上脂粉。染上商业色彩后,曾经引发了一场新谣变质的争论。自此,新谣渐渐失去昔日蓬勃的风采。

多年以后,又再相逢,我们都有了疲倦的笑容。问一声我的朋友,何时再为我吹奏?

多年以后,对新谣的解读,是否依旧?

梁文福:“(新谣)是创新精神,无论哪个年代都需要有创新精神。”

巫启贤:“(新谣)的学生味道较浓,创作动机简单且单纯,想唱歌所以发表歌曲,后者(现在的本地创作)的创作动机是想出唱片、当歌手。”

巫启贤:“那时不求名利,只求跟好朋友在一起写歌、唱歌、生活。我们是学校里的焦点,因为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做一件别人做不成的事。我们背着吉他搭巴士到书城表演,连舞台也是我们搬出来的,然后上台唱歌,所以幕后是我们,幕前也是我们。”

(裕廊初级学院的“地下铁合唱团”。联合早报)

蔡礼莲:“那时唱歌很单纯、很简单,也很兴奋。”

梁丽励:“年青人太缺乏自己的歌曲,对文艺歌曲不能完全引起共鸣,而一般流行歌曲又渲染爱情,这些都不是年青人的生活全部,所以年青人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心声是很自然而又引起其他人共鸣的。”

梁文福:“我们接触一首歌词来说,如果在你心中唤起了你的一些记忆,或是引起了一些感情的波澜,他一定跟你过去的涉猎,或是阅读,或者是接触有关。”

吴若仪:“我真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如歌词所“预言”的 “成千上万的人一夜醒来发觉,找不到爸爸童年痕迹”一般,找不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那些年”、“那首歌”和那些小故事。”

林丽平:“那些日子,我常靠着这些私下偷偷喜欢的歌,点缀寂寞的日子。因为当时的我,性格孤僻,比较少和朋友分享。.....感谢新谣创作人,让我们有宝贵的共同记忆,一起慢慢回味那些年,那首歌,那个故事。”

校园歌曲的出发点很简单,新谣的出发点也很简单,那是一段曾经由音符承载着成长的岁月,朴素的青春,简单纯净得无需修饰。最原始的真,却成为新加坡珍贵的文化音乐资产。对于无意间记录下的国家社会的变迁、一个时代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面貌,蓦然回首,很感恩能够见证这个以心谣来谱新谣的时代,若有一天能重逢,愿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相关链接:

9 comments:

薰衣草夫人 said...

新谣对大马的影响也蛮大的,后来出现了激荡工作坊。

Anonymous said...

@薰衣草夫人

愿闻其详。

星子

KL said...

谢谢薰衣草夫人的介绍,使我认识了歌谣世界中一衣带水的真谛。

转载自中国报新闻网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266005

周而傅始 ── 激盪工作坊
醒目專欄06/11/2011 11:44
周金亮

2011年10月12、13日兩個晚上,我們在“紅花園”不停地談,從“激盪工作坊”到“另類音樂人”到“海螺新韻獎”再到“紅花原創大獎”,這25年的峰迴路轉、高低起落、滄海桑田,我們──林金城、張映坤、友弟、張盛德和我,在一陣又一陣的唏噓、一聲又一聲的感歎、一次又一次的絕不言悔中,才發覺,大家曾經如斯輕狂、如斯不羈、如斯叛逆。

1987年,林金城從台灣回馬度假,驚訝怎么本地歌曲音樂的創作,不見其譜、不聞其聲?于是號召道合同志,在吉隆坡陳氏書院強辦一場小演出,然而,這一場小小的演出,卻從此改變了本地華語歌曲音樂創作的生態。

有一些事情必須記述,當年為這批熱血青年穿針引線租借陳氏書院,做發表會的是我國文化工作者陳雪風、借出場地供練習的是紫籐茶坊、參與演出者為林金城、陳強華、林若隱、程可欣、陳紹安、仙人掌成員陳溫法、夏苗、李振強、李成翰、葉子麟、葉南方、葉佃等。而根據檔案紀錄,當晚可以容納300人的場地,在演出正式開始,到場見證的人們已超越700人,從書院的大堂一直擁擠著流出大門,而傾瀉大院的觀眾,只能在洶湧人潮中遠觀和聆聽,一陣又一陣赤真坦誠的聲音。.....

xinyao lover said...

i love xinyao, but i dun really like eric moo who became commercially-driven in his later years after becoming famous...
while pursuing his career in taiwan, he also said he's a malaysian... which was not wrong but i felt he shouldn't discard the part of his music life that was given by xinyao

KL said...

Personally I do not have good impression on Eric Moo's behaviour too. But I think he deserve the credit of effort that he has put in to elevate the Singapore music to the other part of the world.

Anonymous said...

上世紀80年代是我一生的𨍭捩点,在那段时间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听音乐歌曲,
对 ‘新谣’ 是 ‘一窍不通’,不过我好像记得 巫启贤 曾经公开 ‘宣布’ 他不是
‘新加坡’ 人,他对新加坡的 ‘割切’ 曾经被不少新加坡人唾骂,认为他 ‘忘本’。
我倒挺欣赏他的一首 “红尘来去一场空” !
当然了,我的最爱还是70年代港台的流行曲,包括 琼瑶 的电影歌曲和香港的
粤语名曲等。

Anonymous said...

虽说 ‘戏子无情’,但我对 巫启贤 公开向他的 ‘粉丝’ 发出他的 ‘浪子心声’ - 他不是新加坡人的事实表示谅解。
因为他没有撒谎,他也间接的指出了他要飞向更远的天空,逃出一个捆绑着他的 ‘牢笼’!
在国外25年来,时不时看到他活跃于 两岸三地,他的文艺与歌唱节目是成功的,尤其是我看到他以 ‘方言’
演出的时候,更是令我感动,我不得不问,如果他在新加坡,他能有此自由?他能有此空间?
我欣赏他的歌只有一首,红尘来去一场梦,我更欣赏的是同一首歌的粤语版本。
我在这里有机会看到CCTV中央电视台,也能看到中国各地区,如广西电视台等,除了普通话(华语),
还有苗语,壮语,疆语,藏语等的节目。
一个 “海纳百川” 的神州,一个 “小肚鸡肠” 的红点,‘天渊之别’ !

Anonymous said...

再听当年的 ‘伟大’ 创作,一首 ‘高瞻远瞩’ 的 ‘爱国歌曲’
“小人物的心声‘,其中的歌词促进了政权的稳定,麻醉
国人使其满于现状,为长治久安的统治立下了 ’汗马功劳‘
’….. 我从来就不在乎自己不是一个大人物,因为平凡就是
一种幸福,看到名人总是忙忙碌碌,我的时间由我控制?
平凡日子一样会充实 …..‘ 道出了伟大领袖对全体蚁民的
期望。如今重温这首歌曲,更不得不令人对当时的创作者
’刮目相看‘,因为他似乎已预见与预言了35年后年轻人们
普遍的 ‘趟平‘,‘内卷’,’丁克‘ 种种消极满于现状,
将 ‘努力奋斗‘ 与 ’永不言败‘ 的精神埋没在 ’萌芽‘ 之中…..

Anonymous said...

据说 拿破仑 曾经说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一曲 ’小人物的心声‘ 被鼓励传唱是写出了 ‘蚁民百姓’
的 意志消沉 得过且过 的消极心态 ?还是 既得利益‘
者为了 ’维稳‘ 而施打于广大群众的麻醉毒品?将对
权威的可能挑战与威胁消灭于萌芽之中 ?
歌词显然是令人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 ’糖衣毒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