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4, 2012

马六甲寻知音 Malacca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市。因为有太多的朝思梦想,这座或者真实存在,或者只活在心中的城市变得如此熟悉,只有自己才感觉到它的声音、它的味道 在城中,熙熙攘攘的某些年、某些人、某些事 ,纵横交错的时空里,只有自己才能解读出那种层次感和背后的含义。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Malacca 2011)

或许还有另一群人可以理解,可以解读。他们叫做“知音”


每一趟马六甲,都有回家的感觉,有朋友嬉笑说我既然常在马六甲蹓跶,应该在马六甲置业,万一他们路过,也有个免费的栖身之所。


新马姻缘一线牵,一水之隔,共拥多少相同的回忆。至于新加坡跟马六甲的共同渊源,就更久远了,至少800年。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新加坡只有短短的两百年历史,从1819129日,莱佛士登陆那一刻开始。如果说早在800年前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繁华的海港城,多少会被人说是痴人说梦话,朝思梦想多了,才会出现一个过去式的繁华都市。

(Fort canning and Singapore River. Singapore 19th century. 跟下面马六甲1726年的河口是否神似?)

话说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Sri VijayaSamboja,三佛齐)崛起,称雄马来群岛的时候,中国称新加坡为“凌牙门”,凌牙是Lingga的译音,门是古代中国的出海要道,“水流峡中,两峰为门”。后来凌牙门演变成“龙牙门”,可能是因为福建话“凌”与“龙”同音。也有史学家认为龙牙门是指Labrador Park和圣淘沙之间的水域,因为当年海中有一块像龙牙一样的大礁石,1850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炸毁。


(龙牙门可能是指Labrador Park和圣淘沙之间的水域,1850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炸毁。)


中国南宋赵汝适编写的《诸番志》写道:“(中国开往三佛齐的商船),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经商三分之一始入其国。”

1984年在福康宁山出土的宋真宗与宋仁宗的铜钱与瓷片是物证。



(福康宁山出土的中国古钱币(1984),瓷器和满者伯夷金饰(1926))

《马来纪年》记载新加坡拉王朝是个大国,各方商贾络绎不绝,港口人烟稠密,统治中心“禁山”(福康宁山),四周有石墙围住,老百姓不能登山。繁荣的新加坡拉受到南北两大邻邦的威胁,南方是满者伯夷(Majapahit),北方是暹罗(泰国)。1365年左右,当时的国王Iskandar shah Parameswara)可能被满者伯夷或暹罗攻击,仓惶逃到麻坡,继续北上,到了马六甲河,见到一头小鹿,勇敢奋战,击退猎狗,决定在这个地方重整旗鼓,以马六甲树命名,一个在马来亚历史辉煌多年的马六甲由此诞生。

马六甲建国初期只有百余人,十年后增至两千余人。面对着暹罗的威胁,Parameswara除了向暹罗俯首称臣,还每年进贡40两黄金,负担沉重。

明成祖朱棣于1402年称帝,积极推行和平外交与朝贡贸易。他明令宣布,欢迎各国使者前来中国,明朝政府一律以诚相待,鼓励各国和明朝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双边贸易。对朱棣而言,越多国家来朝贡则越能摆脱篡位的恶名。1403年,朱棣担心政变时在南京失踪的建文帝可能已经逃到海外,会随时回来复仇,于是派了使者尹庆出海到南洋调查建文帝的行踪。尹庆到了马六甲,跟Parameswara会面,由于双方都需要彼此的关照,一拍即合,Parameswara率领代表团到中国,朝见明成祖,受册封为马六甲国王,并以诏书黄伞等相赠,地位与满者伯夷和暹罗相等。后来黄伞成为马六甲王室的标志,如今黄伞是马来西亚最高元首专用的标志。

(Parameswara 朝见明成祖 )

Parameswara受册封后,暹罗不敢轻举莽动,40两黄金也不了了之,马六甲可以专心发展港口贸易。随着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五度访问马六甲,并设立官厂(货仓)。以今天的商业眼光来衡量,马六甲与明朝的外交关系是建立与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马六甲需要强大的明朝中国的保护伞来抗衡暹罗的威胁,明朝中国则需要一个郑和下西洋的中途站。马六甲及时搭上这班时代的顺风车,终于发展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与航运中心。

1435年后,明朝实行海禁,滞留在马六甲的“海外华人”回不了家,只能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与马来女子结婚生子,后代成为我们熟悉的娘惹与峇峇。说起娘惹,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手工细致的Kebaya和地道的娘惹餐,黄梨挞、鸡蛋卷和浆罗(Cendol)也是经典的马六甲娘惹风味美食。

(Cendol是马六甲美食之一)

在马六甲河口附近The Jetty经营糖水生意的大叔说,建文帝逃到马来半岛的可能性不大,较有可能逃到东马砂劳越去,后来在砂劳越开支散叶。为了保护后人,建文帝选择明哲保身,不让后人知道他们是皇族的后裔,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The Jetty. 2009)

马六甲作为当年兵家必争之地,后来辗转落入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手中,在华人社群中实行“甲必丹”制度。1600年甚至更早,华人甲必丹郑芳扬和李为经创立青云亭(观音亭),进一步团结社群。后来英国人取消甲必丹制度,由青云亭的亭主取代。

(Malacca St Paul Hill -Francis Valentijn 1726)

(St Paul Hill. 2011)

(Malacca river mouth-Augustine Earle 1828)

(Malacca river mouth. 2011)

陈金声是马六甲青云亭第三位亭主(1847-1864)。清同治元年(1862)陈金声任亭主时期捐巨款修茸髹饰,清光绪廿年(1894)第五位亭主陈明岩也效其父陈金声捐三千二百元重修青云亭。


青云亭。2011

陈金声是何方人物,今日新加坡认识他的人大概不多,但到过麦里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的应该不少。1840年,陈金声从马六甲来到新加坡,意识到靠牛车运水不足以解决日渐繁荣的新加坡的水供,于是捐了一万三千元,兴建麦里芝蓄水池,1867年动工,1878年完工。纪念陈金声对新加坡自来水的贡献的陈金声喷水池依然屹立在伊丽莎白道上。大世界的金声路(Kim Seng Road)、跨越新加坡河的金声桥(Kim Seng Bridge)和金声选区(Kim Seng Constituency)都以陈金声命名。

http://navalants.blogspot.com/2011/04/fountains-in-city.html

(新加坡河畔Tan Kim Seng货仓。 From Memories of Singapore www.singas.co.uk, c.1960s)

马六甲横越马六甲河,衔接著名的“荷兰村”(Christ Church)和鸡场街(Jalan Hang Jebat, Jonker Street)那座桥梁,也是为了纪念陈金声对马六甲的贡献,命名为“金声桥”。

(马六甲金声桥,衔接Christchurch和鸡场街。2011)

(马六甲鸡场街。2008)

(马六甲Christ Church。2010)

1798年陈笃生在马六甲出生的,1819年来到新加坡,卖瓜菜鸡鸭起家,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陈笃生取之社会,用之社会,1844年掏出腰包,筹建陈笃生医院,并出钱安葬死后没钱收尸的往生侨民;他也修复天福宫,让南来的新客在陌生的环境中心灵有所依靠。

新加坡第一任驻扎官William Farquhar 原在马六甲任职,和莱佛士乘着同一条船,来到新加坡,开发一个新的殖民地。1820年,William Farquhar把华人喜爱赌博的陋习化为转机,发出营业执照,每张赌桌95元,此外赌场必须缴付赌税。他通过出售赌博经营权筹集资金,进行公共建设,应付城市发展的需求。这个发展模式,到了公元21世纪还被新加坡政府继续沿用。

1822年,莱佛士回到新加坡,因赌博合法化之事与William Farquhar决裂,于隔年下令关闭所有赌馆和赌档,并且把不听话的William Farquhar革职,遣送回苏格兰。


新加坡的开国元勋之一吴庆瑞1918年在马六甲出生,两岁来到新加坡,2010年去世,我也曾站在肃穆的新国会大厦大厅正中央,凝神注目着吴庆瑞的遗体,对这位多做事少说话的一代巨人作最后的敬意。


吴庆瑞的母亲是陈祯禄的亲属。陈祯禄1883年在马六甲出生,1949年成立马华公会,保护50万名陷入政治困境的华人,后来和巫统组成联盟,争取马来亚独立。19601213日,陈祯禄逝世,被当时的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称为“独立之父”。后来新加坡通过与马来西亚合并(1963),摆脱殖民地统治,两年后(1965)成为一个独立,完全拥有主权的共和国。


陈祯禄的格言:“华人如果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马来人也不会承认他是马来人。結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這些畜生禽兽是无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自己的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马六甲的陈祯禄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跟隔邻的鸡场街相比确实清幽多了,最值得一看的是海峡华人风情的侨生客栈(Baba House Hotel)和娘惹博物馆。

陈祯禄:华人不爱护自己的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陈祯禄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还保留着古早味。2011

马六甲海峡自古以来便是东西贸易航线的命脉,郑和的地缘慧眼,与今日的海事贸易见解一致。新加坡正好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尽头,东西航线的交汇点,又有天然的深水港,适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吃水较深的蒸汽轮船停泊,取代了早年马六甲的航运中心的地位。
当然还有许多情牵新马(六甲)的故事,仿佛解读着穿梭于人来人往间的既定的规律,来去之间的过程各有各的精彩。来往于两个城市之间,一个步伐太快,另一个还保留着古早味。因为古早,所以多了凝流的时光,可以坐拥一片山城,慢慢地堆砌情感,跟城市对话,人生因此多了几分感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