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30, 2022

书城故事

作者:张曦娜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825


这天早上,好友在群组里发来简讯,还附了图片,说是有画家在书城的地板上作画,画作上书本四散,中间还裂出个黑洞。好友说,她那位经营书店的朋友看了大为震惊,很有书本掉入黑洞的感觉。

这事当晚上了电视新闻,隔天,报纸也做了报道,都让画家现身说法,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留下的是地面的书本与引人联想的黑洞,以及人们在网上的议论。

至今,1980年正式启业的书城仍是本地华文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也仍有不少数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书店的业界老行尊。过去因采访工作的关系,我和这些书店业的朋友都有过接触,了解到他们对书,尤其是华文书,都有深厚的感觉、感情和执着,可这一回,就在自家门口,书本落入了黑洞中,对他们来说,真是情何以堪,这种感受我是能够理解,而且感同身受的。

书城坐落的小坡桥北路一带,数十年来,也一直是书店业重镇,过去也聆听了书店业前辈们充满文化情怀的忆述,知道19501970年代,在本地书店业的黄金时代,小坡一带的书肆,多达40余家, 除了许多已湮没在历史洪流的小书店,大书店就包括了大众书局、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与友联书局等,形成了当年华文书店在小坡繁花盛开的文化盛景,也因而形成逛书店的人潮。尤其是周末,小坡各大书店总挤满穿着校服的中学生,特地从云南园坐巴士来买书的南大学生。

本地一些老书店的沧桑变化,乃至没落,其实也是一页新加坡华文文教史的缩影。早在1915年已在桥南路开业的商务印书馆,自19621992年,有长达30年的时间在桥北路营业;19922012年间,碍于租金、租约等因素,商务旗舰店曾经漂流一般先后在维多利亚街、IMM中心及国泰大厦营业,但始终恋恋桥北路,2002年起特地在桥北中心租下一间小店面设立分店。可终究来不及庆祝开业百年,即于2012年全面结束在本地的业务。

1936年创立的大众书局,在困境中逆流求存,不但在城市各角落开设分店,多年来也一直守着桥北路老地盘,并在1980年在书城站稳阵脚,而且占地数层,是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书店。

对我而言,书城是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地方,叫我感动的是,书城里的老前辈们,在上世纪因销售华文图书或出版华文书赚了些钱,最后都饮水思源,以大笔钱回馈社会。

2008年,上海书局一口气捐赠了100万元给当年开办不久的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成立了上海书局奖助学基金,上海书局创办人陈岳书的儿子陈蒙志当时说了,捐款来自公司结业时卖掉书城四间店面的收益,设立奖学金是希望把上海书局及上海书局所象征的弘扬华文文化的精神延续下来。

大众集团总裁周曾锷为纪念其父,也即大众书局创办人设立的周星衢基金,在2018年启动校园图书馆赞助计划,赞助方式是为个别小学量身定制,根据学校需求,为学校图书馆提供儿童图书。至今全岛已有70所小学受惠。周星衢基金每年也持续举办各种与华文相关的活动,例如为全国中小学举办的书法比赛星衢墨艺,鼓励小朋友快乐学华语的华语讲故事网络频道——“星衢童阅乐园,以及定期在图书馆举行的讲故事活动星衢讲故事等。

一直仍记得,已离世多年的青年书局创办人陈孟哲,于200484高龄时,由于期待本地华文前景有重见曙光的一日,兴致勃勃地投入巨款,重新启动出版部门。一直到90岁,老先生仍不忘初心,对书店业与出版业念兹在兹。在那次的访谈中,老先生说,过去因为青年书局和华文出版事业赚了钱,又利用赚到的钱投资房地产,结果投资回报高达好几倍,行有余力,他决定回过头来对文化与出版事业做出回报。

青年书局自2004年开始,直到陈孟哲老先生于2016年以96高龄离世,出版了数百本文学、学术论著,其中有新书,也有旧书新出。最后并在2013年,耗资13万元出版《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这些书,默默地见证了书城历史,也将在有温度的书城故事中作为见证。

 

相关链接

Friday, August 26, 2022

书城,书沉?City of Books

视觉艺术家贾法尔Fish Jaafar书城百胜楼二马路(维多利亚街)的广场地面创作 3D画《书城》(City of Books),这是新加坡仲夏夜空艺术节(Singapore Night FestivalSNF)大型活动的展品之一。维持两周末的活动于819日掀开序幕,827日结束。

贾法尔(Fish Jaafar)灯光下的《书城》

贾法尔的作品引起一些在地书店业者不满,认为百胜楼俗称书城,这幅画作更像书沉,像是把书从高楼丢下来散落一地。书本落入黑洞的意识形态,似乎在纸质书业低迷,书店辛苦求存当儿伤口撒盐,对经营书业者不尊重。

当然也有业者认为书城应该容得下文化创新,反正审美观因人而异,画家想表达的和观众看到的未必一致,艺术创意本来就不会取悦所有人。

贾法尔(Fish Jaafar)白光下的《书城》

 

书店能维持吗?

回顾书城鼎盛时期,有30多家中英文书店,如今书香不再。中文老书店如新华文化有时每个星期有一半的日子零收入,经营书店只是为了守住那份多年的热忱,此外或许就是期待多年前买下的产业增值了。

书城鼎盛时期,有30多家中英文书店

2019年纪伊国屋(Kinokuniya在亮阁重新发展前先行一步,关闭此日本以外已经运作36年的第一间书店。今年将设在裕廊Jem广场,面积约10间四房式组屋的书店也关了。大众书局将中文书集中在书城,组屋区商场的分店专攻“历届考题10-year series assessment books)。

英文书店同样失去昔日的光环,风光多年的TimesMPH都在2019年结束实体业务,虽然最近MPHSingPost Centre重做门市两个月前(20226月)在书城三楼经营41年的二手书店Knowledge Book Centre关闭,原因是生意难做,无法维持昂贵的租金。其他小书店面对同样的困境。

MPHSingPost Centre重做门市

纸质书的阅读量方面,美国人均年阅读量为50本,以色列人均年阅读量64本。相比之下,2016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不足5本。

跟其他大中华区相比,香港市民7本,台湾人2本。

新加坡人的阅读量有多少?国家艺术理事会于2015年展开的全国阅读与写作调查发现,仅44%国人至少读过一本文学作品。

在英美,纸质书却一枝独秀。根据BBC的报道,2020年,英国销售量超过2亿本,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突破2亿的界限。美国同年的销售量为7.5亿本,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独立书店方面,2020年,英国有967家,打破2013年的记录。美国的独立书店的网销纸质书占总额的三成。此逆转电子化的有趣现象是值得探讨的。

 

贾法尔的艺术创作

回头看看贾法尔的《书城》,创作概念是这样的:这是一幅人行道壁画,展示各种书籍,从历届考题到古典小说,全都飞向黑洞。它象征纸本媒体的衰落,并缅怀书城的昔日辉煌,向书城作为书籍枢纽,弘扬文化的光辉历史致敬。

面对中文书商的负面评语,贾法尔接受《新明日报》访问时补充多一句:借体现书本从地面上满溢出来的效果,表达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书籍再现,比喻书业复兴。

这段话虽然跟创作原意有所出入,但作为一名艺术观众,我可以接受此“重新”解读。本地的纸质书销量大减,出书不赚钱是事实;业者感到彷徨,感叹文化式微,江河日落是事实;电子媒介严重打击本地的纸质媒体亦是事实,因此一些业者对《书城》的负面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当代艺术传达的是概念

近十年来接触当代艺术多了,认识到当代艺术跟众人熟悉的传统写实派,最大的差别就是传达概念的方式。“当代”艺术所表达的不仅是“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当代性”。艺术家身处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他们的作品必须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写实主义”。

许多当代艺术家脑子里有某种思考现实的意识,但不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走入他们的思想世界并不容易,更何况各花入各眼,各人的感官不同,接受程度自然不一样。不过最能够引起广泛讨论与争议性的,正是当代艺术创作,例如《书城》已经成功地引起中文书圈的关注了。

星期二(仲夏夜空活动前三天)已经有些书城业者将照片传送过来,我根据这些年来累积的当代艺术常识,不觉得有冒犯之意,但深知概念艺术是年轻人的艺术,对维护传统的人士而言,从接触到接受新时尚需要调节心态。当下的艺术潮流跟过去的年代需要许多对话的空间,就像19世纪的书院派过渡到印象派,再从印象派进入抽象派一样。

在国家博物馆特展和国家美术馆导览时,看到一些传统画家对当代艺术不屑一顾,认为新一代没有学习的耐性,缺乏艺术功底下,通过另一类表现方式来博出位,涂鸦《我阿公的路》(my grandfather’s road)的女生可以上报出名,意大利艺术家曼佐尼(Piero Manzoni)的《艺术家的粪便》,2004年在米兰拍卖会上以40万美元成交。曼佐尼当年只是为了讽刺盲从收藏,将灰泥装在罐子里,但没想到米田共变成金块,鲜花长在一堆屎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传统技艺必须吃苦,因此不难想象传统与现代的激烈撞击。不过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进程,如果墨守成规,一切都按牌理出牌,怎么可能出现新潮流,新创作,新发明呢?只要行之有道,“叛逆”并不全然是坏事,至少贾法尔的《书城》应该以正面的情绪看待。


相关链接
Jonty Bloom,“Booksellers hope soaring sales will continue as we read more,BBC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58802805 accessed 21 August 2022.
林夏,“中国纸书市场连续三年增长,成为世界图书销售增速最快的国家”,澎湃,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6344 accessed 21 August 2022. 
苏德铭,“调查:更多人偏好阅读纸质书 超过七成青少年喜欢阅读”,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180802-879926 accessed 21 August 2022.
“台湾人年均阅读量也不高”,http://hssd.8703993.com/wkt/5532.html accessed 21 August 2022.
江迅,“疫情下港人閱讀習慣改善”,亚洲周刊,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文學/2021-19/1620271131479/疫情下港人閱讀習慣改善 accessed 21 August 2022.

Friday, August 19, 2022

树梢飞舞火凤凰

皇家山上的凤凰木

皇家山上的草木青葱,巨大的老榕树和一片火红的凤凰木都是我的老情人。从前放学回家,有时候刻意沿着国家剧场旁的梯阶走上山顶,顺着蓄水池旁的小路回家,同时跟情人聊聊天。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的认识较迟,20岁过后才见过海中的红珊瑚,但没几岁便认识一树红花出青天的凤凰木。

不晓得为什么凤凰木叫凤凰木,英文名叫Flame of the forest,森林里的一把火,似乎随时烧毁整座山。纵然凤凰花开热情如火,总是有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从前皇家山顶的凤凰木没有人工支架,承载我那瘦削的身躯绝对不是问题。人到中年发现凤凰木开始衰老,公园局让它拄着拐杖,发出最后的余晖。

皇家山顶的凤凰木已于2020年寿终正寝

20201126日,新冠疫情阻断期间的皇家山顶格外清静,好像是我阿公的山,只听到自己隔着口罩的呼吸声。一生火红的老情人先行一步;未几,老榕树也塌了。生命中再也没有老情人。

 

樟宜海边的凤凰木

新加坡到处都可见到凤凰木。樟宜尾海边也有凤凰木,树冠浓密阔大,树下是遮荫纳凉的好地方。

樟宜尾海边的凤凰木

我在樟宜尾学游泳,由于海水密度大,只要放轻松,人浮在水面相较泳池容易得多。从前的樟宜尾只有一间简陋的厕所,男左女右,各有5个冲凉的隔间。周末弄潮人多,差不多同一时间抢厕所冲凉,慢一点门外便会敲个不停。有些等得不耐烦,干脆站在厕所外、树荫下,裹着毛巾将湿衣服换下,男女老幼都一样。不过大家都见怪不怪,因为在甘榜的公共水喉冲凉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海边设施获得改善,无限春光的场面消失无踪。倒是有些流浪汉风餐露宿,甚至搭起营帐,现代化的厕所刚好可以冲凉洗刷。新冠疫情到来时,他们才迁入S3P(安全、稳当、睡觉的避风港,Safe Sound Sleeping Places)。

 

广惠肇留医院的凤凰木

最神奇的是广惠肇留医院内,绿意盎然的霍然亭花园的凤凰木,那是1963年底时任总理李光耀种植的。李光耀于2015323日去世,当时凤凰木叶子落尽,49天后竟然满树红艳艳,仿佛生命重现。原来凤凰木的花期在57月,5月开花不足为奇,树叶落尽后开花在留医院倒是少见。

广惠肇留医院内的凤凰木(2015年5月,刘木财摄影)

根据singaporeinfopedia,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为凤凰木原产地,1840年引入新加坡。叶子通常在黄昏时折叠起来,但如果有路灯照亮,便会继续打开。树木在雨季结束时落叶,旱季期间几个月光秃秃,长时间干旱天气的煎熬下卧薪尝胆,雨水到来的时候,新叶便会长出来,紧接着冒出森林之火

由此看来,2015年刚好碰上酷热的天气,所以留医院的凤凰木才会出现自然奇观

皇家山上的凤凰木,标志着我的上世纪6070年代;樟宜海边的凤凰木,标志着我的7080年代;至于留医院的凤凰木,则标志着我的21世纪,生活安顿下来后,通过义工生涯来迈入老年。虽然我不认为自己老,但senior citizen、乐龄、“60多岁的老汉等词汇都直截了当地说是时候了。

或许是时候了,所以才会走回皇家山、樟宜尾,寻找昔日的凤凰木。


相关链接

Friday, August 12, 2022

封锁台湾军事演习

202284日至7日中国大陆解放军进行第二次锁台军演,这是报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的第一步。此前中国曾多次警告美国,佩洛西的访问会带来严重后果。佩洛西于82日结束新加坡的访问后续程台湾,隔天83日,也就是军演前一天飞往韩国。

1995年和1996年的台海导弹危机是解放军第一次锁台军演,中国在台湾海峡和台湾周围试射导弹、进行三军实弹演习。两个阶段的军演分别为19957月至1123日,以及199638日至325日。1996323日为台湾总统选举。

中国大陆解放军锁台军演。图片来源:《联合早报》2022年8月5日

中台战役

中台之间并非西线无战事194910月的金门古宁头战役,一万名解放军在古宁头抢滩,56小时的战役,7000士兵战死,3000被俘虏,解放军全军覆没。这是两军交战以来,解放军唯一无法翻盘的战役,对日后局势影响深远。如果解放军获胜,可能就没有台湾(国),不需要谈两岸统一。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1958823日解放军发起八二三炮战,直至197911日中美建交,中国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国防部关于停止对大金门等岛屿炮击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已经宣布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为了方便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正式划上句号。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交流为重,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1989年六四事件、1990年代初苏联与东欧政局剧变,造成中美政治关系再度日趋紧张。1995年,台湾总统李登辉访问美国,中国为了阻止李登辉在翌年总统选举中连任,展开武力威慑台湾的全面军演。美国紧急调动两组航空母舰战斗群进入台海,海峡一时战云密布。面对一触即发的临战状态,美国、日本、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都已为从台湾撤侨做好准备。

解放军的军演似乎使到不少选民转向,李登辉及连战在台湾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中当选正副总统。

 

90年代军演之后

第一阶段军演期间,我正好到台湾海军左营基地出差,为准备在新加坡设计与制造的坚韧级两栖登陆舰及侧吊式浮箱的操作程序进行国际考察。当时基地的战争氛围浓厚,到处是反攻大陆的标语,大堂的作战部署模型凸显攻入台海左岸的实力。

差事办完后拿了一天假飞往台北。那时候台北还没兴建地铁,繁忙的公路寸步难移。去到富锦街咏琪的家,终于跟她的母亲婉茹会面。当时仿佛时光倒流,婉茹老是将我当成阿泰(我的父亲),总是阿泰长,阿泰短,那晚的晚宴她特别开心,话特别多。此时此景,我不介意冒充阿泰。当时虽然导弹落在台北外海,从高雄到台北民间生活如常。

21世纪前往左营数回,第一个十年台湾正在进行裁军,基地内战争的标语消失了。迈入第二个十年,整体军人精简许多,国民服役亦从之前的两年逐步下调至三至四个月基本军训,退役的军官纷纷组成小集团寻找商机。

 

第二次锁台军演

如今第二次锁台大规模军演,事前的准备并非三两天功夫,因此不可能只是针对一个佩洛西,而是因为佩洛西赴台而师出有名。根据报道,台湾就像90年代导弹乱飞的情形一样,人民照常过日子。

军演进行期间,中国宣布 扩大对台湾的贸易制裁,暂停输入一些水果与鱼类,以及出口天然砂,不过并没阻止台湾的半导体入口。根据Yip Wai Yee于《海峡时报》86日的分析,实际上中台最大的贸易是半导体,去年台湾输出到中国的电子零件数额约新币2600亿,超过两地贸易额的半数,其中包括半导体。中国暂停的贸易,只占台湾贸易总额0.0053%,若中国真要实行经济制裁,真正有效的是停止输入半导体。由于这些零件用于智能手机、医疗仪器、汽车等,因此不大可能自断后路,不过这也说明一点:半导体将是近在眼前的贸易导火线。

中国对台湾实施的贸易制裁。图片来源:《海峡时报》2022年8月6日

目前贸易制裁的对象是农民,农民是民进党强而有力的群众基础,显然是要分化基层的选票。不过到头来会不会像90年代的导弹危机那样,反而帮了民进党一把?

中国这次军事与贸易封锁的部署,展现国富国强的实力,可能是发生真正冲突时,收复台湾的标准操作流程。不过可能已经在有意无意间泄露重要情报,让敌人准备好反击的策略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