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8, 2022

端蒙书法家的街头墨宝

大家穿街走巷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悬挂在店面的黑底金字牌匾。这些牌匾由书法家题字,经过人工雕刻与贴上金箔后,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字招牌

传统的金字招牌不纯粹是招牌,而是信誉、艺术与权威的载体,有些则跟早期的族群行业与社会结构相关。

如果路过牛车水,不妨顺便观赏杨伟群副校长的墨宝牛车水大厦,匾额就在牛车水大厦面对佛牙寺的入口处,相信已进入许多游人的镜头中。

杨伟群:牛车水大厦

  

杨伟群副校长(1926-1997)的书法造诣自成一格,对各种书体都挥洒自如。二战结束后,林子平,徐祖燊和杨伟群乃中正中学同期校友。现年97岁的徐祖燊老先生追忆,读书的时候林子平已经书画兼通,杨伟群的大楷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徐祖燊跟杨副校长交情深厚,常到端蒙跟老友共进午餐。1995年乐龄书画会创会10周年,两人隔空联手,由杨副校长撰联,徐祖燊书写乐至挥毫挥至乐 龄高养性养高龄

新加坡决定采用简体字的时候,杨副校长特地为我们书写九宫格临摹字帖,将简体字融入书法中。杨副校长有时也会代课,传授课外的人文知识。小六那年他代的一节课,粉笔在黑板上飞舞,跳动着悲愤豪迈之情,收复江河壮志未酬之慨,原来是岳飞的《满江红》。感情原来是可以通过粉笔来表达的,这就是杨伟群书法的魅力。

曾广纬老师(1936-)的墨宝格外受到传统华社的垂青。牛车水附近的厦门街一带有许多古色古香的百年保留建筑,厦门街天福宫后门附近的两层楼建筑荥阳堂郑氏总会,墨宝出自曾老师。

曾广纬:荥阳堂郑氏总会

 

2011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5周年庆,已故前内阁资政李光耀赠送给宗乡总会的匾额和衷共济悬在总会大巴窑会所入口大堂上,匾额上厚重有力的行楷、上款与下款都由曾老师挥毫。

曾广纬:和衷共济


相关链接

Tuesday, October 25, 2022

叛国罪人贝当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74
图片由本博客网网主添加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百周年纪念,法国曾是主战场。马克龙总统竟然出言不慎,提出要向一战英雄们致敬。民众马上想到臭名昭著,声名狼藉的贝当元帅(Philippe Pétain1856-1951,法语读裴达)。此言一出,犹太社群群起而攻之,法国政府马上否认有计划颂扬贝当,并宣布放弃这计划。不过马克龙总统还是认为向贝当致敬是合情合理,因为贝当的确对一战有战功,尤其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贝当带领法国击退德国,还赢得“凡尔登之狮”的称誉,此战役死去30万名士兵。

无疑的,贝当是法国人的英雄,可惜后来犯了大错,使他前功尽弃,身败名裂,成为法兰西民族罪人。他在1934年,年近80还参与政治,1940年德国再度侵法,贝当认定法国已败,主张缔结和约,下令停火,接受德国苛刻条件,让德国占领过半的国土,丧权辱国。

贝当后来迁往维希,成立维希政府(Vichy regime),重制新宪法,出任国家元首。贝当为盛名所累,他有将才,但欠政治能力,软弱无能,只知亲德卖国,与纳粹合作,还和秘密警察盖世太保(Gestapo)的首领会面,参与驱逐犹太人或送进集中营。1945年贝当回国受审,以叛国罪被判死刑,经戴高乐将军特赦改判无期徒刑。贝当晚年失智痴呆,95岁服刑时去世。

究竟贝当与新加坡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毫不相干。他从未踏足新加坡土地,对新加坡全无认识及贡献。只不过在惹兰勿刹区,有一条贝当路(Petain Road)。原来在1926年,时殖民地市议会,议决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将领英雄人物名字来取代好些原来的街道名字,以“纪念”他们,贝当路就是其一。

贝当路(Petain Road

贝当在法国定罪后,当时的新加坡法国侨民曾向殖民地政府上书请愿,要求把使法国人蒙羞的叛国人物从路牌除名,可惜不得要领。2012年巡回大使许通美曾支持过这请愿不果,理由是人们习惯了这街道名称,如果修改,会引起行政不便。个人认为,新加坡没有理由纪念此人,法国访客看到路牌会深感不悦与冒犯。为什么还高挂法国人引以为耻的贝当在路牌上?

 

相关链接

Friday, October 21, 2022

广惠肇碧山亭与广惠肇留医院(Kwong Wai Siew Peck San Theng and Kwong Wai Shiu Hospital)

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和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的交界处,以前的俗名叫十字路。上世纪60年代落成的广惠肇留医院(留医院)正门大楼屹立在十字路的一角,被列为受保留的历史建筑。从前的报章称留医院为rumah miskin(济贫之家),可见为平民服务的慈善医院早已成为实龙岗路的地标。

1910年殖民地时代筹办的留医院不仅是一所民办医院,它更是新加坡近代史上一个规模庞大,救贫济困的典范。

那时候,新加坡的医院设施不足,政府通过华民护卫司署翻译官何乐如劝请华人领袖创立一家慈善医院,以应付人口激增的需求。祖籍潮汕,母亲为广府人的何乐如联络当时的广帮领袖黄福基(黄亚福)与梁敏修,将政府的意愿传达给他们。

黄福基与梁敏修召集广惠肇三属人士商议,即席筹得万余元。接着又得到邱雁賓、吴胜鹏、陆寅杰、朱树铭、谭庆云、林雨之、李星南等支持,筹足十多万元,筹备开设广惠肇方便留医院,第一届董事会由黄亚福出任总理兼主席。

当时位于实龙岗路705号的陈笃生医院搬迁到摩绵路的新院址,时任总督安德逊爵士便将这块占地6英畝的陈笃生旧院址连同建筑物转让给留医院。

1911223日,黄亚福跟殖民地官员签下文件,产业费为五千元。至于日后的运作,土地租约九十九年,租金每年一元,有效期至2010年。

这份形同免费的租约对政府和留医院都非常重要。对殖民地政府而言,这个做法是对民间积极响应号召,成立慈善医院的友善肯定。这样一来,民间才会在往后的活动中跟政府互相配合,共创未来。对留医院而言,由于不需要缴交昂贵的土地费,免除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投入慈善医疗服务。

20世纪初的新加坡律法已经相当先进,遵照英国的法律行事。广惠肇方便留医院是一家受到宪法约束的法令机构,由广惠肇人士负责管理。在广惠肇留医院法令下,留医院必须向公众承担下列责任:

-           为贫穷人士设立产妇和接生病房。

-           为贫穷人士提供医疗服务与其他协助。

-           作为一家慈善医院,门诊不分种族籍贯,住院则只限广惠肇三属人士。

-           通过民间捐款,免费施医赠药,重病者免费住院。

此外,为了确保留医院在法定范围下妥善运作,华民护卫司和政府的医疗服务官员有权到留医院视察。

法令亦清楚阐明留医院成立的目的是作为慈善医院,为来自中国广东省的广府、惠州府和肇庆府人士服务,金钱不能充当其他用途。


碧山亭与留医院关系密切

多年来,碧山亭与留医院紧密合作,为在留医院去世,无人认领的往生者处理后事。

1957年的碧山亭地形图显示,为留医院保留的义地分布多处。最初,留医院过世的先民埋葬在第二亭的加字山总坟,到了1938年,原有的留医院义地已经葬无可葬,因此进一步扩张到第二亭以外的其他山地。

1957年的碧山亭地形图显示,为留医院保留的义地分布多处。

对身在异地的先民而言,入土为安乃人生最后的归宿。留医院与碧山亭紧密合作,为先人料理身后事与立碑。碧山亭负责拨地与安葬留医院的往生者,留医院则负责执金(捡骨头)和骨灰瓮的费用。

执金虽然是过去广东人殡葬文化的习俗,但是二次葬并非广东人独有,福建人和客家人也有类似的风俗。第二次葬时子孙必须先选好墓地,择定良辰吉日开棺拾骨,把骸骨依序从脚骨至头骨捡起来,洗净后再火化。一般相信执金可以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逢年过节时能回家与亲人团聚。这种仪式可能源自移民文化,通过执金将先人的遗骨带回故乡或者福泽之地。新加坡的老坟场一再搬迁,二次葬甚至多次葬已包含 逼不得已的成分。

关于设立广惠肇总坟义塚,1923年立的万缘胜会碑记(记载1921年第一届万缘胜会事迹及后续)写道:癸亥年(1923年)六月廿五日拨留医院义塚費银三仟元正,可见当时碧山亭与留医院的关系密切,已经资助在留医院逝世的人士。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会议记录显示由吴胜鹏、区冕堂、陈赞朋、林文田等人参与的碧山亭三属同人大会,表决同意广惠肇留医院的要求,将第二亭的树乳园(橡胶园)作为历年在医院亡故之先友执骸迁葬,作为义塚之用。法律事不必过虑,是留医院执金,自然归留医院担当。

1923年立的万缘胜会碑记(记载1921年第一届万缘胜会事迹及后续)写道:癸亥年六月廿五日拨留医院义塚費银三仟元正,可见当时碧山亭与留医院的关系密切。

(民国十九年(1930年),广惠肇碧山亭在第二亭拨地埋葬在广惠肇留医院往生的先民)

(设于碧山亭第二亭的广惠肇方便留医院先友总坟)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担任碧山亭总理的吴胜鹏是时任广惠肇留医院总理,区冕堂、陈赞朋、林文田也是时任广惠肇留医院的财产受托人与董事。祖籍广东恩平的吴胜鹏原在火锯场工作,后来自起炉灶,发迹后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除了碧山亭之外,他也参与创办养正学校和广惠肇留医院,出任同济医院、南华女校、广福学校、筹赈抗日的海天游艺会以及其他社团的重要义务职位。

吴胜鹏跟陈嘉庚的关系密切,担任第一届华侨中学的副总理,成为陈嘉庚的副手。陈嘉庚等人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吴胜鹏身为财政团的成员之一,连续九个月的募捐运动筹得叻币134万元,创下筹款记录。  

殖民地政府指定林文田为陈嘉庚领导的广帮公债委员会主持人,较少被提及的是另一位由陈嘉庚点名加入筹赈会的曾纪宸。

新加坡东部实乞纳地区(Siglap)有一条以曾纪宸命名的Kee Sun Ave。曾纪宸在英华学校读书,后来父亲将他送回广州受教育。父亲往生后曾纪宸辍学回到新加坡,以他的聪明才智建立起人脉,成为广帮侨领之一。他跟当时的粤商一样,担任多个广东人社会组织的领导。

移民潮的年代,如果大舱船客有人感染疑似传染病,全体船民都必须到棋樟山(圣约翰岛)熏硫磺用臭水(消毒水)冲凉,三天后同船人没人生病,才被送到新加坡本岛。至于被怀疑染病的船客,则被禁在圣约翰岛上观察和治疗一个月。

1920年代后期,检疫管理大致上制度化,基本设施完善。归根究底,视察员定期巡视与监督起着很大的作用,曾纪宸就是代表广帮的视察员之一。

曾纪宸于1938年出任广惠肇留医院主席,直至二战结束,在任期间维持留医院于日据时期的日常运作。当时留医院的义务司理梅启康在第三轮的检证行动中被传召,他要求回留医院交代事务后隔天到宪兵部报到,因坚持不供出抗日分子的名单而蒙难。人心惶惶下,继续领导医院业务可真的是提心吊胆的。

当时许多商界人士都在多个慈善与宗乡组织担任要务,广东人创建的坟山、医院、会馆和学校的义务董事几乎都是同一批人士。独立后的社会经历过巨大变迁,先民创建的学校不是关闭就是交给政府管理;留医院采纳企业管理模式,进一步注册为慈善团体,在政府的监管准则下运作。碧山亭则维持十六会馆联合领导的方针,与留医院由不同人士管理。

虽然如此,多年来碧山亭对留医院的捐助并没间断。留医院地契满期后,获得政府批准,留在原地发展。碧山亭秉持一贯做法,拨款一百万元支援留医院的运作。


相关链接

Tuesday, October 18, 2022

欧南路说欧南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620
图片由本博客网网主添加

 

新加坡人对欧南Outram)这个名称并不陌生。我们有欧南路、欧南园、欧南站、欧南山、欧南中学,甚至欧南监狱(已不存在)等等。

消失的欧南园(图片来源:互联网)

欧南何许人也?乃詹姆斯·欧南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James Outram 1803-1863)也。这个姓氏不但在新加坡看到,还可以在曾被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过的外国看到,如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欧南是隶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官,这公司是相等于大英帝国特派驻扎在殖民地的一个持有御赐尚方宝剑的军团。印度在1857-1859年,曾经反抗英国统治,发生兵变,发动起义,可惜难敌强权,以失败告终。在大英帝国史册里,扩张疆土,侵占他人家园殖民,是效忠王室之事。若是当地人民反抗起义则是大逆不道,滔天罪行,挑战帝国权威,则非得以武力镇压不可。是时派驻在印度的尼上校(James Neil)、合乐少将(Henry Havelock)以及欧南中将因镇压叛乱有功,事后被大英皇廷钦点为国家英雄,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比起尼上校中弹死亡与合乐少将感染痢疾病逝这两将领,欧南中将是幸运得多。他从戎40载东讨西伐,参与第一次英—阿富汗战争(First Anglo-Afghan War1839-1842)、英国一波斯战争(Anglo-Persian War 1856-1857),以及平定印度叛变(Indian Rebellion 1857)。他没有病死或战死沙场,还能无恙解甲归田,安享晚年,升官进爵,受封英勇勋衔及第一男爵(First Baron),还为他著书立传。身后还获赐厚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也译为西敏寺),此生无憾矣!

 

相关链接

Friday, October 14, 2022

新加坡的二奶巷

怡保的大奶巷、二奶巷和三奶巷,都是国人到当地旅游时打卡的地方。可能是粤语“Lane”的谐音,加上些许想象力令人想入非非,促成当地的旅游文化。

新加坡也有大奶巷、二奶巷和三奶巷,星期天早晨站在街头上,看着一群群自由行客轮流互拍、群拍、自拍,还有像我这样的为他拍。来到奶巷,就是为了情义珍爱而拍拍拍拍。

来到奶巷,就要为情义珍爱而拍拍拍

中午过后,游人开始络绎不绝


快乐很简单,三条奶巷已经足以让游人玩上三两个小时,加上吃吃喝喝,半天就过去了,跟人在怡保一个模。

202287日,安排一些徒步朋友来到奶巷,发现大家也一样带着游客的心态,行行走走之余,互拍、群拍、自拍、他拍,感染古老但色彩缤纷的小巷,为大家调节的快乐心情。

你知道新加坡的大奶巷、二奶巷和三奶巷在哪儿吗?

到奶巷游玩,最重要的是先调节好心情

 

寻找新加坡的二奶巷

怡保的二奶巷位于旧街场,因为旧,所以有翻转的魅力和情趣。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二奶巷也是位于老地方,可能比怡保旧街场更有古早味,只是新加坡着重推销的是高消费景点,人文气息较浓郁的小地方反而不入流。我倒觉得每座摩登城市都大同小异,倒是这些奇特,很exotic的小区,让人回味无穷。

古老的甘榜格南马来皇城,如今增添各国情调,加上七彩外墙和各店铺的创意主题装饰,静悄悄地打造出风情万种的三条巷子:峇厘巷(Bali Lane,俗称旧峇厘)、哈芝巷(Haji Lane)、哈芝巷横巷。

色彩缤纷,富有创意的哈芝巷(二奶巷)

三奶巷


跟皇城隔着一条亚拉街(Arab Street)的三条相邻的窄巷,称之为大奶巷、二奶巷和三奶巷,应该不以为过。

哈芝巷因这里的早期商贸而得名,由于巷子狭窄,兴建时用来储存货物。19世纪这里已有安排前往麦加朝圣的经纪人,为新加坡和附近岛屿(如爪哇)的回教徒安排船期住宿。哈芝巷的一些店屋改变用途,让朝圣者在中途站居留,基本上是开放式的大房,让房客租用床位。在新期间,缺钱的朝圣者在附近做小贩,赚够盘缠后继续他们的行程。

居住在哈芝巷宿舍里的朝圣者。摄自位于峇厘巷的官方说明牌

如果到隔邻的峇厘巷是为了寻找峇厘风情,那肯定会大跌眼镜了。小坡的印尼街名有明古连街(Bencoolen Street)、爪哇路(Java Road)、巨港路(Palembang Road,已消失)、峇厘巷,不过全都没有印尼风味。峇厘巷消失的历史遗迹就是19世纪这里曾经居住过来自印尼峇厘的移民。

峇厘巷

哈芝巷获选为吃喝玩乐媒体Time Out 2020年全球最酷街道之一,上榜的原因包括充满创意的壁画和原始风情。顺便一提,这里还有一条消失的小巷Sheik Madersah Lane,位于奥菲雅路(Ophir Road)与峇厘巷之间。

根据James Warren Ah Gu and Karayuki-san》,这里靠近美芝路(Beach Road)海边,住着来自晋江及其他地区的船工苦力,成为年华渐老的低级妓女的收入来源。因为有流莺出没,也成为男人打抢殴斗、谋财害命、私会党瓜分地盘的罪恶之地。Sheik Madersah Lane见证低下层人民讨生活的困境,以及在潦倒中逼近死亡的中国阿姑与日本南洋姐的晚年。


相关链接

Tuesday, October 11, 2022

余东旋街故事

作者:何乃强
原文刊登于《联合早报》202266
图片由本博客网网主添加

 

牛车水的街道,以余东旋街(Eu Tong Sen Street)为最长。它起自甘榜峇鲁路,直至哥里门桥,与二马路(New Bridge Road,新桥路)逆向平行。

有明确记载,余东旋街原称哇燕街(Wayang Street)。在1919年改用余东旋(1877-1941)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对殖民地政府的贡献,如修建哇燕街,捐赠英帝国坦克、战斗机和巨款、救援基金,以及捐献教育等。但当局仍保留合乐路到马真路段的哇燕街,到了80年代将它并入余东旋街。

余东璇街

传闻当年一名粤剧班主不慎得罪余东旋的爱妾。余翁得悉,“一怒之下”,买下哇燕街“庆升平”和“庆维新”剧场一带地段,1927年兴建专演粤剧的“天演大舞台”(后来的皇后戏院、大和剧场、大华戏院)及“南天酒楼”。剧场则成为珍珠巴刹(现在的珍珠坊)。面前道路则称余东旋街。但余东旋街早在1919年存在,如何解释这说法?(参考Eu Tong Sen by Alex Chow 2014。)究竟余东旋是在何时购进这些物业?且南天、天演何年始建,何时启业,说法不一。对“冲冠一怒为红颜”传闻,以余东旋这位锡矿商、树胶园园主与东南亚首富,驰骋商场巨贾,有丰富人生阅历,不相信他轻易动怒。个人认为,是余翁眼光独到,看准该潜力十足的地段,可发展致富而一掷千金购入这宝地。

余东旋的父亲余广培,从中国移民马来亚霹雳州,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感染天花去世,时年37岁,遗下大笔生意(经营传统中药材的余仁生、杂货店、锡矿、汇兑、树胶等)。余东旋在槟城出生,4岁时被送返中国受教育,父殁后继母安排回返马来亚承继遗产,不使落在两位叔父手中。他回马后在槟城圣方济、怡保英华等受英文教育。待达到21岁法定年龄后,马上接过经营不善的生意。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得到舅父从旁协助,发现新锡矿苗,引进西方采矿技术,从此生意鼎盛,雇员数千,更进一步创办利华银行,发展跨国多元化业务。

余东旋在1930年移居香港,63岁因心脏病逝世,遗下11妻妾、13子及11女,以及5000万叻元资产(其中缴纳3000万遗产税)。

 

相关链接